觉醒法师
  • 重视宗教文化建设,推动宗教界为“文化强国”做贡献

      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强调要发挥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在促进文化繁荣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就此,我们不难看出党中央对发挥宗教界在推动文化发展繁荣方面的重要作用的

  • 教你如何甄别真假出家人

      依据《宗教事务条例》,凡正式出家的僧尼都应持有由中国佛教协会1994年统一印制、编号,省佛教协会颁发的正式戒牒;藏传佛教活佛应持有旺祖、旺袍;凡未正式履行剃度,受戒仪轨,不持有正式戒牒(旺祖、旺袍

  • 四种方法正确处理人际关系

      为了凝聚人心、摄受众生、开发智慧,佛陀提出了四种方法,指导人们正确处理各种人际关系,这四种方法被称为四摄法。  1 布施摄,指以不怀任何回报的心向众生传授真理与施舍财物。布施,不光是指钱财、物质

  • 贪瞋痴是一切恶果的罪魁祸首

      佛教认为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瞋痴,贪瞋痴是人类迷惑不悟的根源,是造成一切恶果的罪魁祸首。人们对物质世界的贪婪和执着,滋生出种种有违规律、不择手段的不当行为,不当行为的积聚,因此而形成共业

  • 贪欲之心永远也装不满

      佛教认为,一个人之所以会遇到各种烦恼和痛苦,是因为人都有贪、嗔、痴三毒之心。在三者之中,贪心居于首位。一个人的贪欲之心是没有止境的,人的贪欲就像一口永远也填不满的碗,你填的东西越多,它就容纳的

  • 无处青山不道场

      赵州禅师(778—897)是唐代著名高僧,法号从谂。他幼年出家,后得法于南泉普愿禅师。唐大中十一年(857),年已八十高龄的从谂禅师行脚至赵州古城,受信众敦请驻锡观音院,弘法传禅达四十年,道化大行,僧俗

  • 学佛人既要修福也要修慧

      佛陀住世时,经常开示弟子修行要福慧双修,才可有成就。如果只修福或只修慧,便偏离正道,不能福慧圆满。  曾有师兄弟两个修行人,虽然一起跟着师父修道,但各自的修行方式则不同。师兄听说修福的人,将来

  • 以「五心」面对缘起的危机

      我们用佛教的缘起法来分析危机的必然,绝不是在幸灾乐祸,而是要告诉大家,既然危机是人类的共业所感,那我们就应该勇敢承担这种责任、勇敢面对这场危机。千百年来,人们饱受经济的起伏所带来的酸甜苦辣,每

  • 应本着怎样的心念来为人处世

      近年来,由于社会讲求道德的声音低落、价值观念偏差,导致乱象丛生,上下、同侪、群我等伦理人际关系失序。生存在这纷乱无序的世间,应该本着怎样的心念为人处世呢?如下五点可资参考:  一、对世间不望益

  • 大千世界一禅床 大千世界一禅床

      赵州从谂禅师(778—897)是唐代著名高僧,因晚年长期居住赵州观音院,所以,当时人们多尊称他为赵州禅师。赵州禅师在住持观音院期间,曾受到河北燕王、赵王的供养。有一次,赵王去拜访赵州禅师,他躺在床上,不起身迎

  • 退步原来是向前 退步原来是向前

      布袋和尚曾作有一首《退步原来是向前》的诗:  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  心地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  诗歌以僧人插秧为例,从插秧的劳动中悟出禅和人生的哲理。在农禅并重的丛林生活中,插

  • 慈悲 慈悲

      慈悲思想是佛教的基本思想。慈是对众生怀有慈爱之心,悲是悲悯众生所遭受的痛苦,并尽自己的能力度脱众生出离苦海。诸佛菩萨和历代祖师都是以慈悲之心来对待众生的。在他们眼中,一切众生都是平等的,他们不仅以

上一页 1.. 4 5 6 7 下一页7转到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