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远大师
  • 佛教的三种报应模式

      经说业有三报:一曰现报,二曰生报,三曰后报。现报者,善恶始于此身,即此身受;生报者,来生便受;后报者,或经二生、三生、百生、千生,然后乃受。受之无主,必由于心。心无定司,感事而应。应有迟速,故

  • 维摩义记

    维摩义记

  • 三报论 三报论

      经说业有三报。一曰现报。二曰生报。三日后报。现报者。善恶始于此身。即此身受。生报者。来生便受。后报者。或经二生。三生。百生。千生。然后乃受。受之无主。必由于心。心无定司。感事而应。  应有迟速

  • 沙门不敬王者论 沙门不敬王者论

      晋成康之世。车骑将军庚冰。疑诸沙门抗礼万乘所明理。何骠骑有答。  至元兴中。太尉桓公。亦同此义谓庾言之未尽。与八座书云。佛之为化。  虽诞以沦茫浩。推乎视听之外。以敬为本。此出处不异。盖所期者

  • 沙门袒服论 沙门袒服论

      或问曰。沙门袒服。出自佛教。是礼与。答曰然问曰。三代殊制。其礼不同。质文之变。备于前典。而佛教出乎其外。论者咸有疑焉。若有深致。幸诲其未闻。答曰。玄古之民。大朴未亏。其礼不文。三王应世。故与时

  • 明报应论并问 明报应论并问

      问曰。佛经以杀生罪重。地狱斯罚。冥科幽司。应若影响。余有疑焉。何者。夫四大之体。即地水火风耳。结而成身。以为神宅。寄生栖照。津畅明识。虽托之以存。而其理天绝。岂唯精粗之间。固亦无受伤之地。灭之

  • 佛影铭 佛影铭

      佛影今在西那伽诃罗国南山古仙石室中。度流沙从径道。去此一万五千八百五十里。感世之应。详于前记。  夫滞于近习。不达希世之闻。抚常永日。罕怀事外之感。是使尘想制于玄襟天罗网其神虑。若以之穷龄则此

  • 温室经义记 温室经义记

      此经开首。须知六要。一知教大小。教有二藏。备如常辨。此经大乘菩萨藏收。二须知教局渐及顿。小教名局。大乘法中从小入者名之为渐。不藉小入名之为顿。此经是渐。三知教有三藏之别。此经是其修多罗藏。四知

  • 大乘大义章(问念佛三昧并答) 大乘大义章(问念佛三昧并答)

      远问曰:念佛三昧,《般舟经·念佛章》中说,多引梦为喻。梦是凡夫之境,惑之与解皆自厓,己还理了。而经说:念佛三昧见佛,则问云,则答云,则决其疑网。若佛同梦中之所见,则是我相之所瞩想,相专则成定,定则见佛。所

  • 佛教的报应模式有三种 佛教的报应模式有三种

      佛教的报应模式有哪些,我们知道佛教的报应模式有三种,经说业有三报:一曰现报,二曰生报,三曰后报。现报者,善恶始于此身,即此身受;生报者,来生便受;后报者,或经二生、三生、百生、千生,然后乃受。

  • 慧远大师的《庐山东林杂诗》讲了什么内容? 慧远大师的《庐山东林杂诗》讲了什么内容?

      这是一首描写庐山东林寺周围景色的山水诗,同时由山水伸展开去,很自然地抒发了诗人此时的悟道心怀。慧远是东晋时期的高僧,出家后精通“般若性空之学”。在平时的讲经说法中,为了便于对象的理解和接受,往往引用《庄子》的义理作为“连类”。他的这种不废俗书

  • 维摩义记卷第一(本)

    维摩义记 慧远大师 著 刊维摩经义记序 余尝见天僧统教藏总录曰。维摩经义记四卷。慧远撰。因谓吾祖智者大师疏观经也多采用净影。于维摩经想亦当然。顷一书贾赍义记一帙至。余得之欣然。读之虽不如素意而其释最委。至其伸释一义多先征起后方解之。实不忘本母

上一页 1 2 下一页2转到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