憨山大师
  • 学道之人的五种心分别是什么? 学道之人的五种心分别是什么?

      憨山大师在《示马居士》法语中,以学道之人的五种心来开示马居士。憨山大师所讲的学道人的五种心主要为以下五种:第一要为生死心切;第二要知身是苦本,心是妄想造业之本;第三要真真看破,世间功名富贵,声色货利,都是虚华不实。

  • 百千方便,惟有放下一着最省力 百千方便,惟有放下一着最省力

      知老居士,为己躬下一着,决志甚急。此念生死事大,当急时也。但参究工夫,一向都说,提公案话头,若大慧禅师极力主张,是知从前禅门悟心者,皆从提话头工夫做出。但于中用心,有多不同。今时说提话头更错,用心甚远,以只知提起,不知放下为要妙。

  • 憨山老人梦游集第1-5卷

    憨山老人梦游集卷第一 康居国会尊者像赞寄憨山大师(并序) 三国为英雄之聚。慈悲般若。无有人。而康祖一锡浮江。三称如来。两目流血。舍利投瓶。光灿六合。泽绵千古。当是时也。吴之君臣。莫不为之动心变色。即事征理。知有佛而不疑。六度既译。安般门开。无

  • 老子道德经解上篇

      老子道德经解上篇  憨山大师著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 憨山老人梦游集第6-10卷

      憨山老人梦游集卷第六  法语  示归宗坚音慈长老行乞庄严佛土  匡山金轮峰顶。有释迦如来舍利。乃法身常住之地。从昔诸祖。建大法幢。先后三十七人。其闲发明心地。超脱生死。不知其几。是知兹山之灵。

  • 老子道德经解下篇

      老子道德经解下篇  憨山大师著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仍之。故

  • 憨山老人梦游集第11-15卷

      憨山老人梦游集卷第十一  法语  答湖州僧海印  问古人已禀单传直指。复修净业而欲往生者。为是悟后。随愿起行耶。为是未悟。二行兼修耶。若兼修者。堕偷心。岐路心。工夫那得成片。如已悟。则尘尘华藏

  • 憨山老人梦游集第16-20卷

      憨山老人梦游集卷第十六  书问  与周海门观察  头陀蒙以甘露见洒。清凉心骨。顿启沉疴。此段因缘。实非浅浅。别后之怀。大似空生晏坐石室时。见法身不离心目间也。尝谓个中事。须是个中人。岭南法道久

  • 憨山老人梦游集第21-25卷

      憨山老人梦游集卷第二十一  序  赠无尽上人授僧录觉义住持平阳净土禅院序(圜中作)  圣天子在宥之二十三年。以四方饥馑。东西多故。司农告匮。 命大开恩例。令草野之民。凡有怀材抱艺。愿效一割之用者

  • 憨山老人梦游集第26-30卷

    憨山老人梦游集卷第二十六 记 庐山大悲忏堂记 唯佛法身无际。全体而为众生。众生妄想无际。全体而为生死之妄业。妄业不消。故众生苦海亦无际。而终莫知出。自非大悲愿力。无由以竭苦海。消妄业而出生死。证本际也。是故观音大士。称法界心。行大悲行。潜入一

  • 憨山老人梦游集第31-35卷

      憨山老人梦游集卷第三十一  题跋  题瑞之麟禅人刺血书华严经后(在圜中作)  杂华。统法界之经也。直指毗卢果海。性德圆融无碍。广大自在。细微庄严。以示众生日用。现证平等心地法门。欲因之以廓尘习。

  • 憨山老人梦游集第36-40卷

    憨山老人梦游集卷第三十六 颂 佛祖机缘(三十则) 释迦牟尼世尊初生。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周行七步。目顾四方。云天上天下。唯吾独尊。后云门云。我当时若见。一棒打杀与狗子吃。贵图天下太平。琅玡觉云。可谓将此身心奉尘刹。是则名为报佛恩。颂曰。 才出头

上一页 1.. 3 4 5 6 下一页6转到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