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的一代 每个特定的历史时期,人们都有其共性,因为,所处的外部大环境是相似的。有句话说的好,“时势造人”,颇为中肯。 我出生在一九七零年,我的同龄人,或者说我所接触的朋友们,都是些六零后和七零后。据我的体会,假如把他们算作是一代人的话,那么,他们毫无疑问是属于“思考的一代”。我自己也在其中。 我们这代人,从小接受的是共产主义教育,也是理想教育。长大以后,或许没有谁再信奉啥主啥义,但是,我们天生就有理想,从骨子里就不情愿胡过、混吃、等死。我们有追求,至少,曾经有过追
来哥、超哥与悟爷 某特别迷你佛学院的同学们即将毕业,在四年的时光里,他们主要学习了天台教观和一部佛经,还有《古文观止》。其中,《摩诃止观》由院长能杰法师讲授,《古文观止》由已近八十的退休高级教师蒋老师讲授。这两位一位是教内大德,身居要位,法务繁忙,还要负责提供佛学院的一切办学经费,难免四处奔波;另一位平时不住在寺内,乘坐黄包车潇洒来去。故此,暂且不表。 其它三科,《法华玄义》由来华法师讲授,学僧们背地里亲切地尊为“来哥”;《法华文句》由月悟法师讲授,因满口牙已经
斩断纠葛的锁链 修行人,贵在及时斩断业力纠葛的锁链。 作为一个僧人,我并不认为只有出家才能够修行,我由衷地赞叹那些能够在扰扰红尘当中行善的人,济世的人,还有专注于升华道德情操的人,以及修学佛法的人。在如今的时代,在物欲如此泛滥的特别时节里,他们,太可贵了。 我并不太懂这个世界,也不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没有学过道家与道术,不曾读过儒家经典,最多不过是随着中学课本,听说过那么几句话,以及一些似是而非的口号般的点评与概括而已。因此,我曾深深自觉,对于这个世界的许多事情,我
闲聊每无益,抿茶自诵经 问:法师登座说法口才甚佳,平日里却罕见您与人交谈,不知何故? 答:我不无聊,有啥好谈的。 问:那您如何与人相处呢? 答:有问题说问题,有事儿办事儿,此外,各安本分,各行其道。 问:这,太过冷酷了吧? 答:嘿嘿,请问尊驾,是冷酷些好呢,还是随时制造些是非与烦恼,最终发展为纠缠不清,甚至于相互伤害才好呢? 问:哦,那,那宁愿冷酷些吧。可是,交谈也会带来安慰和乐趣呀? 答:人世间的交谈,无非这么几类:一是“谈爱”,情侣之间相互倾诉爱意,通过美化双方,从中获得一种虚幻的满
身心舒畅好修行 问:法师,如何调整生活,才适合于修行呢? 答:身心舒畅好修行。 问:这可难了,身体舒畅就不容易,心情舒畅嘛,哎,我咋看谁都烦呢? 答:难者不会,会者不难。 问:那您先说说,如何能够身体舒畅? 答:如佛所说,少欲知足,是其要点。首先要少吃,人吃多了不仅仅是饭桶,更是一台笨重的造粪机器,臭不可闻。亦如智者大师所说,“食若过饱,则气急身满,百脉不通。”这时,即便坐禅修行,也会“令心闭塞,坐念不安”。 一日三餐,六、七分饱就可以,最好能够吃素,因为,食用荤腥,就是间接杀生,还没
当前没事且省事,直下无心即佛心 问:法师近来可好?忙否? 答:还好,待处理事务常常归零。 问:啊,不会吧,不是正在写《楞严经》轻松学吗? 答:学习和修行咋会是“待处理事务”呢?那是生命之常态,犹如衣食住行,犹如呼吸。 问:那总该为将来打算下吧?您这龙象之才不能总寄人篱下呀? 答:古来出家人有句话,叫做“把生命交给常住,把慧命付与龙天”。其中,“龙天”指护法神,也代表佛菩萨;“常
一屋不扫,何以扫世道人心 有人问:法师,人家都说和尚很懒,您这房间咋收拾这么干净呢? 答:和尚是很懒,我也很懒,只是不懒在这些地方。 问:哦,那您懒在哪里呢? 答:比如升官发财,比如广收弟子,比如结交达官贵人,比如置办产业,比如给自己编故事炒作一下,比如看看风水算算命治治病这些肥差,再比如好吃好喝游山玩水,等等,在这些无聊小事儿上,我很懒。 问:啊,难道您打扫卫生比发财还重要? 答:当然啦,一屋不扫,何以扫世道人心呀!修行人固然应该简朴,可简朴不等于脏乱差。要真是心地清净的话,自
俺不是谁的粉丝 有人问:法师,您是释迦牟尼的粉丝吗? 答:啊,俺一不弱智,二不脑残,为啥要做人家的粉丝呢! 问:那您如何看待您与佛陀的关系? 答:我是佛陀的学生,也是弟子,永远的弟子。但是,在人格上,我与佛陀完全平等,没有高下之分,乃至于,与一切众生之间也是如此,人格完全平等。 问:可是,佛弟子不是经常要礼拜佛陀吗?这又谈何人格平等呢? 答:拜佛绝非个人崇拜,而是对于觉悟者发自内心的恭敬。同时,拜佛也是一种修行方法,礼拜佛陀与礼拜佛像,其中都含有深意,那就是:一、可以消除自我的执
显正不批邪 问:法师,您以为如今时代该如何宣扬佛法呢? 答:显正不批邪。 问:啊,您做泥鳅鱼呀!是为了明哲保身吗? 答:是,也不全是。 问:如何是,如何不全是呢? 答:邪师说法已经多如恒河沙,看看自己,不过是一粒沙子,早已湮没其中。旁人看您呢,恰恰正邪难辨。倘若您还要跳将出来,批东破西,指南打北,那岂不成了跳梁小丑一般,授人以话柄嘛。况且,老老实实学习经论、显发正义都还来不及,哪里还有空去批评别人呢。 再者说,越是到了末法时代,邪师邪法越是光辉灿烂,佛陀早就授记过,这是人家的世道
空门暮色 鸟儿们聚在屋顶闲聊 天际泛起火烧云 往来客已匆匆离去 酷暑才歇 竹叶伴松枝共舞 轻拂是晚风 这空门暮色啊 岂忍独享 只是,人们都很忙
我的心情 每个早晨都被鸟声唤醒 微风从窗畔拂过 竹叶翩翩起舞 草香弥漫 梦远去 我的心情
诗意的日子 诗意的日子 不需要搜寻风花雪月 无关乎才子佳人 它或许只是一杯茶 一炷香 盘起双腿坐着 优雅地诵一卷经 听佛,足矣 诗意的日子 心如水,思无痕 纷然琐事已如云飘过 虚空怎不晴朗 大地也安详 三十六度的气温里 有些清凉 诗意的日子 早起就扫扫地抹抹桌子 抽空把衣服们洗净 把身体擦清爽 让所有的一切都齐整 闲坐下来 随手敲敲打打 就是一首诗
《安士全书》是“善世第一奇书”,超古超今,诚为传家至宝。全书共分四部,包括戒杀之书《万善先资》;戒淫之书《欲海回狂》;《阴骘文广义》;《西归直指》。前三种书,虽教人修世善,而亦具了生死法。《西归直指》虽教人了生死,而又须力行世善。诚可谓现居士身
每个人晚上睡觉时,从他躺在床上到真正睡着,中间起码有5到10分钟的时间。而对普通人来说,这几分钟,基本是在妄想与昏沉当中度过。这样带着妄想睡觉就容易做梦,引起睡眠质量越来越差。而学佛的人,懂得珍惜时间,把握当下。
弟子众等,普为四恩三有,法界众生,求于诸佛,一乘无上菩提道故,专心持念阿弥陀佛万德洪名,期生净土。又以业重福轻,障深慧浅,染心易炽,净德难成。今于佛前,翘勤五体,披沥一心,投诚忏悔:
我住在乌敏岛时,有一只狗跑到我那里去;而在戒律中出家人是不准养狗的,所以我也只是把一些吃剩的食物丢给它吃。有一次,我有事情要处理,于是把门锁上后就离开。隔天,当我把门打开时,它很快的从里面冲出来。我忽然间想起自己把它锁在屋内,之后四处查看,却发
一个人对事情不论是好是坏、是对是错,嘴里不要乱说,肚子里明白就好。嘴巴叨叨不休,无事也会变成有事,最后总是会害到自己。那些没事叨叨的人切要注意,这样最会惹事。
佛教不是偶像崇拜者,如果要说佛教有崇拜的话,那么,他是崇拜智慧的宗教。在佛教初创期,佛教没有佛菩萨像,仅雕刻莲花、轮宝等作为佛法的象征。佛陀圆寂前曾经留言,我死之后要依法不依人,一切以佛法为最高。但是佛弟子们从内心尊重他的人格,
现在有的家庭不和,一天到晚总是吵架,就是因为过去生中造了太多恶口的业所招感的。对于恶语伤人这种恶业,有的人会拿直爽来做挡箭牌,还有的人会说自己刀子嘴豆腐心,说“我这个人就是心直口快,有什么就说什么”,这些其实都是借口。
吸烟,我们是不允许吸的,好像僧人戒律当中没有规定,但是有没有相应的呢,比如我们这种五辛,吃肉吃五辛,这些扰乱心性,断大悲种性,我们修学菩提道,这些都是根本。所以,菩萨戒里规定食肉、食五辛,都是不允许。辛辣的东西增长欲望,而且,吃了辛辣的东西,
世尊在《观经》第九观跟我们开示:无量寿佛有八万四千相,一一相中有八万四千好。讲“八万四千相好”,这是就大乘而言。讲“三十二大丈夫相,八十种随形好”,这是就小乘而言。事实上佛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佛为什么有如此的相好光明?这是“修因感果”,还是不离开“
这没有什么可疑惑的。睡和醒,这是我们妄念的产物,实际本质上都是一样的。白天的清醒仍然还是在梦中,所以白天和夜晚做梦,在本质上并没有区别。但往往睡眠的时候,我们的第六意识处在一种休息状态,然而我们深层意识、独头意识还在起作用。所以我们如果透过念
很多人都在说,今天是一个浮躁的时代。这种浮躁表现在哪里?不在别处,就在我们每个人身上,在我们当下的心理状态。
《楞严经》云:“若能转物,即同如来。”谓一切圣贤,能转万物,不被万物所转,随心自在,处处真如。我辈凡夫,因为妄想所障,所以被万物所转,好似墙头上的草,东风吹来向西倒,西风吹来向东倒,自己不能做得主。
夫诸法实相,本自如如,无无明,亦无非无明,无法性,亦无非法性,奚必待破而始见?乃众生拘于习气,妄自思议,而初研教理者,又非如是不足以开悟,故随宜而申其说。
如来出世,唯一大事因缘,要令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祖师西来,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佛祖之道,原无二致;度生方便,乃有多门。诸佛以随机施化,四悉利生,一代时教,无非应病与药,原无实法与人。祖师棒喝,亦是一期方便,为人抽钉拔锲,解粘去缚而已,皆破执之具也
学佛所应修学的法门,不出戒定慧三增上学;而比此三学更根本的要素,就是具足信心。因信心是从信解而成立的,不论在家或出家,若对佛法有真正的认识,便会产生恭敬诚挚的信心。由此信心,才可把佛法接受过来而依之修学。故佛法的基础在戒定慧三学,而比三学更要的条件,
孔子《论语》二十篇,第一句说:“子曰学而时习之。”子者,孔夫子;曰者,说也。孔子教人将学过的东西,时常温习,语默动静,念念不忘。若所学仿佛大意,功夫就不相应,不究竟了。
佛所说法,千经万论,总是要众生明自己的心。若人识得心,大地无寸土。众生无量劫来,被物所转,都是心外见法,不知自性。本来无一物,万法了不可得,妄执心外有法,成邪知邪见。
昔日赵州问南泉:“如何是道?”泉曰:“平常心是道。”州曰:“还可趣向也无?”泉曰:“拟向即乖!”州曰:“不拟争知是道?”泉曰:“道不属知,不属不知;知是妄觉,不知是无记。若真达不疑之道,犹如太虚,廓然荡豁,岂可强是非也那!”州于言下悟理。
众生之心,与佛无二。虽迷真逐妄,背觉合尘,起贪瞋痴,造杀盗淫,轮回六道,了无出期,而其寂照真常之本体,仍然如故,毫无损失。以故佛视一切众生皆是佛,悯其业障深重,不能直复本体,故以种种方便,令种善根,先以欲钩牵,后令入佛智。
西方路书中,权实顿渐辨疑之文,须先明权实顿渐四字,然后再论念佛参禅之为权为实为顿为渐,则可了无疑义矣。权者,如来俯顺众生之机,曲垂方便之谓也。实者,按佛自心所证之义而说之谓也。顿者,不假渐次,直捷疾速,一超直入之谓也。渐者,渐次进修,渐次证入,必假多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