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然法师
  • 出家,是一种布施

    出家,是一种布施 时常有人问我:“法师,请问我能出家吗?” 虽然每次我的回答都不一样,但是,末了,我往往会给他们总结一句:“其实,当你这样问我的时候,就说明你还没有做好出家的准备。因为,你似乎还不曾明白出家的意思。” 出家,究竟意味着什么呢? 找个清净的世外桃源,看看风景,休闲养生吗? ——天底下哪里有这样的美事啊! 躲开人世间所有的压力和烦恼,自得其乐吗? ——就怕到时候,你乐不出来了。 换一种活法,谋求一条另类的生存甚至是致富之路吗? ——您在撞大运,而且,您绝对是个垃圾!

  • 在不知不觉间,潸然泪下

    在不知不觉间,潸然泪下 问问我周边的人们,大概没有人会说我多愁善感,我也的确不是那类人。甚至,很多年来,我似乎变得越来越无情——毫不在乎人情,如果有人太关心和在意我的话,俺就离他远点儿,明确地告诉他:人情交往,没啥意义;君子之交,淡点儿好

  • 虚云老和尚关于参禅的一段开示

    虚云老和尚关于参禅的一段开示: “···行人都摄六根,从一念始生之处看去,照顾此话头。看到离念的清净自心,再绵绵密密,恬恬淡淡寂而照之。直下五蕴皆空,身心俱寂,了无一事。从此昼夜六时,行住坐卧,如如不动。日久功深,见性成佛,苦厄度

  • 傅大士的一段开示

    傅大士的一段开示 傅大士曾云:“众生但为业障深重,与佛有殊。若能回光返照,一刀两断,即便见自性也。若不因佛经教,一切众生无因自悟,凭何修行,得至佛地?” 略解:傅大士相传是弥勒化身,南北朝时期,南朝梁武帝时代人,在生就证得了无生法忍,被梁武帝所尊崇。 众生之所以与佛不同,只是因为业障深重。业障是什么?是过去所做的那些事情吗?是,也不是。过去所做的一切都已经过去,早已如梦而逝,早已是空,怎么会变成了业障呢?因为习气,思维念头的习惯性。这个念头的习惯性,才是真正的业障,它随着

  • 六祖大师妙谈真常与无常

    六祖大师妙谈真常与无常 在《坛经》顿渐品第八当中,有一位志彻禅师,他本来是江西人,俗名张行昌,是一名侠客。北方神秀大师的弟子们,因为嫉妒六祖大师得到了五祖的衣钵传承,使自己的师父无法成为名正言顺的祖师(注意,表面上是为了师父正名,而实际上,神秀大师根本不曾要求过这个名分。某些人暗地里想的,是为了把师父变成六祖,而自己好做“七祖”),所以,就派遣张行昌去刺杀六祖(东土大唐的伟大民族果然有大乘气象,杀个祖师,就如同儿戏一般,佩服,佩服)。 话说这六祖大师毕竟不同凡响,人家

  • 会飞的国王

    会飞的国王 当佛陀就要离开人间的时候,他选择了僻静的娑罗双树,作为进入涅槃的地方。弟子阿难不明白其中的原因,奇怪地问道: “世尊啊!在这周围,有闻物大城、王舍大城、满罗大城和维耶大城等等,许多漂亮的大城市,可您为什么偏偏选择了这样一个偏僻、简陋的小地方,来进入涅槃呢?” 佛陀回答说:“阿难,你可不要小瞧了这里啊!为什么呢?因为在远古的时候,这里是一座广大的城市,名字叫做拘那越,是一位伟大国王的都城。它的长度足有四百八十里,宽度也有二百八十里,非常的庄严美好,就像是一幅

  • 宋代禅宗《十牛图颂》略说

    宋代禅宗《十牛图颂》略说 一、引言 宋代以来,禅宗门下流传有诸多版本的《十牛图颂》,也叫做《牧牛图》,用来比拟禅者修行的过程。其中,以宋代廓庵禅师之版本为开端,其影响也最为卓著,所述之修行次第,与禅宗见性之宗旨极为贴合。 据《住鼎洲梁山廓庵和尚十牛图颂并序》记载,廓庵禅师是在宋代清居禅师《八牛图》的基础上,增加了两幅图,而成为《十牛图》,并一一拟出对应的偈颂和着语,成为《廓庵和尚十牛图颂》流传于世。 廓庵禅师生活在北宋末年至南宋初年之间,是四川合州(今重庆合川)人

  • 顽空、断灭空、造作空与本来空

    顽空、断灭空、造作空与本来空 修学佛法,以开悟“空性”为入门,这是一个非常高的起点,对于如今的人们来说,简直有点儿高不可攀。在此之前呢,只能算做门外汉。所以,大家会觉得学佛很艰难,面对着浩如烟海的经论与开示,面对着种种法门,无所适从。 ——那么,什么叫做“空性”? 严格说来,“空性”是无法被定义的,只可以近似地描述。所有关于“空性”的描述,都如同标示月亮方位的手指,而“空性”呢,它就像月亮。 为别人指出月亮的所在,这不难,只需要一抬手就可以做到。可是,想要指出“空性”

  • 啥叫“空手把锄头”

    啥叫“空手把锄头” 甲:哥们!啥叫“空手把锄头”呢? 乙:兄弟,劳您“空口”相问啦! 甲:嗨,别跟我打禅机,给哥们解说一下。 乙:嗯,这可有点儿难。这么说吧,一般人都认为是自己的手拿着锄头,不过,傅大士可不仅仅这么看,他呢,用他的“智慧眼”一瞄——嘿嘿,自己拿着锄头的那只手啊,和死人的手没多大区别。哎,刚死的人,手也是这个样子,还没腐烂呢,它为啥就拿不住锄头了呢? ——因为呀,在看得见的这只手背后,还有一只无形的“空手”,其实,是“它”在帮您把着锄头呢。 甲:哦,似乎有点儿明白,

  • 知道,行道

    知道,行道 古人云:“道不属知,不属不知”。 “知”本来没啥不好,只是不可凭空建立,而必须达于本知。明达于自然明了之心,没有造作却不会失去的那个明了,它不属于念头之“知”,它是即使无念而依然“知”。捏不碎,斩不断,吓不跑,就算脑袋被砍掉了,这位老兄依旧不痛、不恨、不咋样,不改从来如如知性,故名“本知”,亦名“本觉”。 此外,那个一会儿高兴,一会儿痛苦,一会儿无聊,常常烦恼而纠缠不清的,又是谁呢?它是咱的心念,一串儿随着境界而起灭不定的“念头”罢了。好比风吹则浪起,风平则

  • 人往高处走,我往低处溜

    人往高处走,我往低处溜 回头看看,没学佛前真地很苦。上了十几年的学,学的都是如何拼命去分别,如何打破头去竞争,如何创造所谓的自身价值,如何获得别人甚至于全社会的认可。一句话,如何出人头地。 大家都是这样,以超过别人为荣耀,以获取名利、地位和财富为人生目标。殊不知,你超过了别人,你很荣耀;可别人呢,岂不是很痛苦?你拥有了优越的地位和财富,你的目标实现了;可别人呢,岂不是都要来给你打工,而心怀郁闷? 问题是,当多数人都很痛苦,都很郁闷的时候,就算你成功啦,你又如何高兴得起来

  • 四时寒暑勤更衣

    四时寒暑勤更衣 生活在人世间,这个色身就是生命的载体,虽然它不是主人,不必太过看重,但也绝不可忽视,在尚未实证无生法忍之前,色身还有障碍,少不了要倚重于它。因此,出家人历来有一句话,叫做“身安则道

上一页 1 2 3 4 ..18 下一页18转到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