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佛教党派,亦称涅盘学派。以研习、弘传《大般涅盘经》(简称《涅盘经》)而得名。其学者称涅盘师。《涅盘经》的中心教义是“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如来常住无有变易”。涅盘师的学说即以阐发这一教义为宗要,并由此形成关于佛性的种种见解。
法显在中印度华氏城写得《大般涅盘经》初分的梵本。返国后,于东晋义熙十三年(417)在建康和佛陀跋陀罗共同译出,题名《大般泥洹经》,凡六卷,世称“六卷泥浔。同时,昙无谶于北凉玄始三年(414),在北凉译出自己从东印度带来的《大涅盘经》初分十卷;玄始十年又译出在于阗寻得的中、后分,共成四十卷十三品,世称“大本涅盘”。北凉译本于南朝宋元嘉(424~453)年间传到江南,宋文帝令义学名僧慧严、慧观及文学家谢灵运等依“六卷泥浔增加品目、修改文字,删订为三十六卷二十五品,世称“南本涅盘”,而以北凉原译四十卷本为“北本涅盘”。
在大本涅盘还没有传到江南以前,“六卷泥浔先行流布。经中说,除一阐提皆有佛性。彭城道生剖析经旨,判定其意未尽,因而即倡“一阐提皆得成佛”说。后大本涅盘传至江南,证明其所倡不谬即在庐山精舍讲说,是为南方最初的涅盘。道生又尝校阅真俗典籍,研思因果理致,著《泥洹义疏》立“善不受报”及“顿悟成佛”义。与他同出鸠摩罗什门正气慧观,则主张渐悟。和道生并为涅盘学派中两大系。
道生、慧观以后,南方出了不少涅盘师,其中属于道生系统的,宋有宝林、法宝、道猷(又作道攸)、道慈、僧瑾、法瑗,齐有僧宗,梁有法朗等。直接受传北方之学的涅盘经师,宋有慧静、法瑶、昙斌、僧镜、超进,齐有僧钟、法安,梁有宝亮、法云、僧迁等。此外,学系不明年涅盘师,宋有僧含、僧庄、昙济齐有昙纤、道盛、僧慧,梁有智秀、智顺、僧旻、法会、智藏、慧皎,陈有慧勇、警韶、宝琼等。当时《中论》、《十二门论》、《百论》和《成实论》的学者,几科都兼善涅盘学。宝亮等所撰《大般涅盘经集解》,就是集宋、齐梁间涅盘学说的大成,其中所收的作品、作家,沙为僧传所未载,可见其时南方对《涅盘经》研究的盛况。
在北方,慧嵩、道朗曾列席昙无谶的译场,笔受《涅盘经》,并分别作义记、义疏,阐发《涅盘经》的玄旨,是为中国北方最初的涅盘师。此后从北魏中叶到隋初,以涅盘学知名的有慧静、道凭、昙准、道登、昙度、昙无最、圆通、宝彖、僧妙、道安、昙延、慧藏、慧海等。当时在北地兴起的地论学者,大半兼善涅盘学。地论南道系的创始者慧光,曾为《华严经》、《涅盘经》、《维摩经》、《十地经论》、《地持经》等作疏注。慧光的弟子和涅盘学有关系的,有僧范、慧顺、道凭、灵询、法上、道慎等。
隋代统一中国后,就当时的佛教义学立为“五众”(即五个佛学研究集团),而涅盘学居五众的第一位,并先后以法慈、童真、善胄为涅盘众主。入唐以后,直北涅盘师遽尔衰落,不复有以独讲一经名世的涅盘师。
涅盘师关于涅盘佛性的解释,有种种不同的见解。三论学者寺藏所撰《大乘玄论》卷三将其归纳人11家:①依经说“正因者谓诸众生,缘因者谓六波罗蜜”,而以“众生”为正因佛性;②说佛性者,“不即六法(六法即五阴及假人),不离六法”,以“六法”为正因佛性;③说“凡有心者必定当得无上菩提”,以“心”为正因佛性;④说以“冥传不朽”为正因佛性,意谓神识有冥传不朽之性,故说为正因;⑤说“若无如来藏者不得厌苦乐求涅盘”,以“避苦求乐”为正因佛性;⑥说我者即是如来藏义,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即是我义,以“”真神为正因佛性;⑦说以“阿梨耶识自性清净心”为正因佛性;⑧说是以“当果”(另作“当有”)为正因佛性,意谓众生皆当得佛,说为正因;⑨说以“得佛之理”为正因佛性,意谓众生均有得佛之理,故说此理为正因;⑩说以“真谛”为正因佛性;(11)说“佛性者名第一义空”,以“第一义空”为正因佛性。
中国佛教中的教相判释,从现存文献看,可说是创始于早期的涅盘师。慧观曾就汉末译出的教典,立二教五时的教判,把释迦如来一代的教法大别作顿、渐二教,以《华严经》为顿教,以从鹿野苑到鹄林所说诸经为渐教。更把渐教开作五时,以说三乘行因得果没的经为第一时三乘别教,以《般若经》为第二时三北通教,以维摩、思益等经为第三时抑扬教,以《妙法莲华经》为第四时同归教,以《涅盘经》为第五时常住教(一说慧观于顿、渐二教外立不定教成为三教)。后来僧亮、僧宗都配合“涅盘五味”,来区分如来一代教法。刘虬更综合各说把如亚代教法大别作顿、渐二教,更于渐教中立五时七阶。此外,虎丘山籍师、宗爱法师,虽事迹不详,然而他们的教判都以《涅盘经》阐明法身常住为渐教的究竟,可以推定也是涅盘师。林子青
巴利语Theravàda。thera,意为长老,上座;vàda,意为说, 论, 学说, 学派, 宗派, 部派。上座部佛教又称南传佛教、巴利语系佛教。 此系佛教传承了佛教中上座部佛教的系统,遵照佛陀以
上座部佛教,又称南传佛教,以八正道为根本,教法纯正。现存于东南亚的缅甸、泰国、斯里兰卡、柬埔寨、老挝、南越、中国云南边境等地区。本世纪初开始进入西方社会,八十年代开始进入中文世界。佛教中小乘佛教即
禅宗始祖菩提达摩 禅宗,又称宗门,汉传佛教宗派之一,始于菩提达摩,盛于六祖惠能,中晚唐之后成为汉传佛教的主流,也是汉传佛教最主要的象征之一。
弥陀净土信仰最早兴起于西北印度,东汉时传入中国。至晋宋时期受到了中国僧俗的高度重视和青睐。据《广弘明集》卷十五载,东晋初期,般若六家之一即色宗的支道林,尝命工匠造阿弥陀佛像,并撰赞文:“此晋邦五末之
原始佛教(primitive Buddhism)是部分西方部派佛教学者提出的概念,指称释迦牟尼创教及其弟子相继传承时期的佛教。并认为自己所在部派的佛教即是正宗原始佛教。由于年代过于久远,而古印度的书
在初期佛教发展史中,上座部与大众部分裂後到大乘佛教兴起前的这个时期被称为部派佛教。 相传在佛陀灭度之後,由大迦叶於王舍城主持了第一次集结(又称为王舍城集结),由阿难负责诵出经藏(即後世所称的《阿含经》)
临济宗,禅宗南宗五个主要流派之一,自洪州宗门下分出,始于临济义玄(?-867年)大师。义玄(?-867年)从黄蘗希运禅师学法33年,之后往镇州(今河北正定)滹沱河畔建临济院,
石头宗,又称石头禅,与洪州宗并列为唐代禅宗两大派系之一,由六祖惠能门下青原行思、石头希迁一系分出,下开云门、法眼、曹洞三宗。 其主要建立者,为石头希迁。因希迁禅师,曾在南岳一块巨石上结庐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