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初唐诗人宋之问的《渡汉江》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 赏析 这首诗是宋之问(此诗作者一说是李频,此从上海辞书出版社的《唐诗鉴赏辞典》)从泷州(今广东罗定县)贬所逃归,途经汉江(指襄阳附近的一段汉水)时写的一首诗。诗意在写思
出自唐朝诗人贺知章的《回乡偶书二首其一》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赏析 风华正茂时离开家园,回家时已经两鬓苍苍,家乡的儿童也把他当成外来客。面对着熟悉而又陌生的环境,这一切怎能不让他伤怀呢?时光易逝,世事沧桑
出自中唐诗人孟郊的《游子吟》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赏析 深挚的母爱,无时无刻不在沐浴着儿女们。然而对于孟郊这位常年颠沛流离、居无定所的游子来说,最值得回忆的,莫过于母子分离的痛苦时刻了。此诗描写的
出自唐代诗人高适的《除夜作》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 赏析 除夕之夜,传统的习惯是一家欢聚,达旦不眠,谓之守岁(《风土记》)。诗题《除夜作》,本应唤起作者对这个传统佳节的美好记忆,然而这首诗中的除夕夜却是另一
出自唐代诗人杜甫的《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赏析 全篇围绕望字展开,前四句借景抒情,情景结合。诗人以写长安城里草木丛生,人烟稀少来衬托国家残破。起首一国破山河在,触目
出自唐代诗人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赏析 ??诗写游子思乡怀亲。诗人一开头便紧急切题,写异乡异土生活的孤独凄然,因而时时怀乡思人,遇到佳节良辰,思念倍加。接着诗一跃而写远在家乡的
出自唐代诗人李白的《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 赏析 这首诗写的是在寂静的月夜思念家乡的感受。 诗的前两句,是写诗人在作客他乡的特定环境中一刹那间所产生的错觉。一个独处他乡的人,白天奔波忙碌,倒还能冲淡离愁,然而一到夜深
《训蒙骈句》,明代司守谦撰。司守谦,字益甫,明代宣化里人。能文,不幸早夭,诗文散佚,仅此篇存世。骈句,即骈偶句,即对仗句。两马并驾为骈,二人并处为偶,意谓两两相对。古时宫中卫队行列月仗(仪仗),仪仗两两相对,故卞偶亦称对仗。以偶句为主构成字数相等的上下联,上下联词语相对,平仄相对。用这种形式的四六句写成的文章,晚唐时称作“四六”,宋明沿用,至清改称骈体。对童蒙进行骈句训练,为作文作诗建立根基。
《旧五代史》,原名《五代史》,也称《梁唐晋汉周书》,是由宋太祖诏令编纂的官修史书。薛居正监修,卢多逊、扈蒙、张澹、刘兼、李穆、李九龄等同修。书中可参考的史料相当齐备,五代各朝均有实录。
出自中唐诗人孟郊的《游子吟》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赏析 深挚的母爱,无时无刻不在沐浴着儿女们。然而对于孟郊这位常年颠沛流离、居无定所的游子来说,最值得回忆的,莫过于母子分离的痛苦时刻了。此诗描写的
出自北宋诗人苏轼的《水调歌头》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
出自唐代诗人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赏析 ??诗写游子思乡怀亲。诗人一开头便紧急切题,写异乡异土生活的孤独凄然,因而时时怀乡思人,遇到佳节良辰,思念倍加。接着诗一跃而写远在家乡的
出自唐代诗人杜甫的《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赏析 全篇围绕望字展开,前四句借景抒情,情景结合。诗人以写长安城里草木丛生,人烟稀少来衬托国家残破。起首一国破山河在,触目
出自五代诗人李煜的《浪淘沙令》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 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 赏析 据《西清诗话》谓此词是作者去世前不久所写:南唐李后主归朝后,每怀江国,且念嫔妾散落
出自唐代诗人李白的《月下独酌四首其一》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相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赏析 佛教中有所谓立一义,随即破一义
出自唐朝诗人崔颢的《登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 赏析 这首诗前写景,后抒情,一气贯注,浑然天成,即使有一代诗仙之称的李白,也不由得佩服
出自五代诗人李煜的《相见欢》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赏析 首句无言独上西楼将人物引入画面。无言二字活画出词人的愁苦神态,独上二字勾勒出作者孤身登楼的身影,孤独的词人默默无语,独自登上西
出自唐代诗人张九龄的《望月怀远》 首联: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颔联: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颈联: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尾联: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赏析 《望月怀远》是作者在离乡时,望月而思念远方亲人及妻子而写的。 古人对月,有着深厚的感情,
出自唐代诗人王建的《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 赏析 题中的十五夜,结合三、四两句来看,应指中秋之夜。诗题,有些版本作《十五夜望月》,此处以《全唐诗》为准。杜郎中,名不详。在唐代咏中秋的篇什
出自唐朝诗人贺知章的《回乡偶书二首其一》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赏析 风华正茂时离开家园,回家时已经两鬓苍苍,家乡的儿童也把他当成外来客。面对着熟悉而又陌生的环境,这一切怎能不让他伤怀呢?时光易逝,世事沧桑
出自初唐诗人宋之问的《渡汉江》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 赏析 这首诗是宋之问(此诗作者一说是李频,此从上海辞书出版社的《唐诗鉴赏辞典》)从泷州(今广东罗定县)贬所逃归,途经汉江(指襄阳附近的一段汉水)时写的一首诗。诗意在写思
出自唐代诗人李白的《春夜洛阳城闻笛》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赏析 洛城就是现在河南的洛阳,在唐代是一个很繁华的都市,称为东都。一个春风骀荡的夜晚,万家灯火渐渐熄灭,白日的喧嚣早已平静下来。忽然传来嘹亮的笛声
出自唐朝诗人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赏析 这首诗是759年(乾元二年)秋杜甫在秦州所作。这年九月,安史之乱,安禄山、史思明从范阳引兵南下,攻陷汴州,西进洛阳
出自唐代诗人王维的《杂诗》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 赏析 这首诗表现作者的情趣与倾向。诗人想念故乡,自然是情理之中;而喜欢梅花,则溢于言表。本诗信手拈来,自然天成。 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我,不一定是作者),是一个久在异乡的人,忽
出自中唐诗人李益的《夜上受降城闻笛》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 赏析 这是一首抒写戍边将士乡情的诗作。从多角度描绘了吹笛人浓烈的乡思和满心的哀愁之情。 诗的开头两句,写登城时所见的月下景色。是触发征人乡思的典型环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