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门】-佛教的法门有哪些

  法门,佛教用语,原指修行者入道的门径,今泛指修德、治学或作事的途径。古称南门为法门。另指《霹雳布袋戏》中有别于儒、道、释三教之外,以法理为本的教派,由法门教祖「殷末箫」一手创建,在武林中位居超然地位,受理武林大小派门委托审理各项案件纷争,赏善惩恶,执法。

法门(佛教解释)

  法门,佛教用语,原指修行者入道的门径,今泛指修德、治学或作事的途径。古称南门为法门。另指《霹雳布袋戏》中有别于儒、道、释三教之外,以法理为本的教派,由法门教祖「殷末箫」一手创建,在武林中位居超然地位,受理武林大小派门委托审理各项案件纷争,赏善惩恶,执法。

基本含义

  1、[initial approach to become a Buddhist believer]佛教用语,原指修行者入道的门径,今泛指修德、治学或作事的途径。

  2、道教指众生入道的门径。如:“天尊慈悲,大开法门”。引申指一切方法、途径。如:努力是成功的不二法门

  3、古称南门为法门。如《谷梁传·僖公二十年》:“南门者,法门也。”

  4、法门 (香港电台):香港电台一个以法律为主题的戏剧节目。

基本概念

  佛教指修行者所从入的门径。《聊斋志异·卷七·金和尚》:“此一派也,两宗未有,六祖无传,可谓独辟法门者矣。”

  佛所说的法,因是众生超凡入圣的门户,故称法门。梵语Dharma-paryāya,即佛法、教法。佛所说,而为世之准则者,谓之法;此法既为众圣人道之通处,复为如来圣者游履之处,故称为门。又起信论义记本中云:「轨生物解曰法,闻智通游曰门。」法界次第亦云:「门谓之能通。」故知门之一辞,实为通入之义。其次,门者,亦含差别之意;以佛所说之法义有种种差别,故称「如来开法门,闻者得笃信」、「以种种法门,宣示佛道」。如是,法门一词既可作为佛所说教法之总称,而以「不二法门」总括其教说之绝对性;亦可以「八万四千法门」含摄其重重无尽之个别性,以应众生千差万别,重重无尽之烦恼;盖众生有八万四千之烦恼,故佛乃为之说八万四千之法门。法门既可无尽无量,故以大海喻其深广浩瀚,不可测量,称为法门海。华严经亦谓:「佛刹微尘法门海,一言演说尽无馀。」准此,一切菩萨初发心时,即以「法门无尽誓愿学」一语为四弘誓愿中之一愿,而缘四圣谛中之道谛,以广学无尽之法门。

引证解释

  1.指王宫的南门。《谷梁传·僖公二十年》:“南门者,法门也。”范宁注:“谓天子、诸侯皆南面而治,法令之所出入,故谓之法门。”

  2.佛教语。指修行者入道的门径。亦泛指佛门。《法华经·序品》:“以种种法门,宣示於佛道。” 宋苏轼《和文与可洋川园池·无言亭》:“慇懃稽首 维摩诘 ,敢问如何是法门。” 清 昭连 《啸亭杂录·善禅机》:“﹝ 宪皇 ﹞又以张紫阳虽道教,其《悟真外篇》实通禅理,并着归入释藏中以广法门。”

  3.途径;方法。 宋陈亮《又乙巳秋书》:“此英雄豪杰所以自绝於门外,以为立功建业别是法门。” 清赵翼《瓯北诗话·七言律》:“东坡出,又参以议论,纵横变化,不可捉摸,此又开 南宋 人法门,然声调风格,则去 唐 日远也。”茅盾《子夜》八:“我得了一个翻本的法门,特地来和你商量。”

法门的文章
热门推荐
热门专题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