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凡法师
  • 是诸佛教

    是诸佛教 佛陀教导我们要做心的主人,不要做心的奴隶。 为什么他会如此说呢? 因为我们很容易受到自己的情绪和心念影响,只要它们一动,我们就会立刻反应,不是掉进自己的情绪中,就是掉进心念之中;高兴时就拼命做,不高兴时就乱乱做。因此,我们一定要从静坐中去发

  • 熏习

    熏习 我们的“意根”有捕捉影像的功能,能将外在的六尘所产生的变化捉住,然后沧起来。 当小孩子出世不久,就只懂得哭。他一哭便会有一张“妈妈”的脸孔出现,接着就帮他换尿布、喂奶、洗澡等,所以哭就是他解决问题的方式。而他也知道每当他哭时,那一张熟悉的脸

  • 透视

    透视 佛门的“看破、放下”与世俗所说的“看破”是有很大差别。 世俗人是因为没办法,不得不如此,所以他才“看破”。但佛门却是从无常、因缘和空的角度去透视,是有很深的智慧在里面。 所以,当学佛人能做到“看破、放下”之后,他肯定对空有所体会。这时候,他便

  • 传心法要

    传心法要 我们常常只会怪外境引诱自己,却不问为什么自己会受不了引诱。 一般人的习惯都是让心往外跑,而修行的要求就是必须把往外跑的习惯训练成向“内”。 基本上,当一个人的心掉进外境,和外境融合时,就表示身心已经被外境所转。这时候,只要他将眼神拉回、注

  • 清净心

    清净心 当你把眼神拉回到鼻端二十寸左右的地方,注意呼吸,注意所动的念,你的内心就会慢慢平静。所谓的平静就是不动念的心境,当你能保持这心境越久,你就越能体会什么叫清净。 清净的心有很特别的性质就是“不动”。也因此我称此心为“不动的心”。在天空、星星

  • 仁者心动

    仁者心动 当你抬头向天空仰望时,你能看见云的飘动,星星的闪烁,月的圆缺,日的升降,还有鸟的翱翔等。可以肯定的是它们都是会动的,然而,其中也有不动的,那就是虚空。 虚空就好比我们的“识”;当你眼见外境时,如果你能把心放在“识”上,而不是外境的生灭时,你便

  • 客尘烦恼

    客尘烦恼 阿若乔陈如尊者在楞严经中说出他对“不动的心”的体会。 一道通过去年门缝的阳光,里面有一些闪烁的尘埃在飘动,就好比我们的心中有很多的三毒和一大堆妄想到,这些都是烦恼,是阳光中的尘埃。虽然如此,这些尘埃毕竟只是“客”,并不是真正的主人,而且这

  • 不动的心

    不动的心 什么是“不动的心”? 所谓“不动的心”就是拉回眼前之后,把意识定在眼识的范围之中的心境。 当我们的六识都不动的时候,就好像六面镜子,能反映出外在的六尘。这六个识就是“心王”;而那想东西的念和三毒所造成的情绪之冲动就叫做“心所”。 “心王”

  • 法喜充满

    法喜充满 “拉回眼前”的训练就是让自己“不动的心”,也就是在保持念力,有了念力才会有所谓的定力。 定力就好比阳光,所动的念就好比尘埃。因为阳光,所以你能清楚地看到尘埃。因为念力,所以你能敏锐地看到妄念。但是,但只看到妄念还是不够,你必须要有定力来稳

  • 盲人摸象

    盲人摸象 佛经中有这样的一个故事。 有一个国王命令下人牵来一头大象,然后又找到四位从来没见过大象的瞎子,要他们说出大象的样子。 摸到腿的说:大象家像柱子。 模到象尾的说:不对,不对。像一条绳子。 摸到身的说:你们错了,像一面墙。 第四个则哈哈大笑说:你

  • 修行者的深度与广度

    修行者的深度与广度 发现了“不动的心”之后,又懂得看回自己内心的三毒,以及对外界的反应,你就会知道每个念和反应背后的因缘动机是什么。 对的就去做,不对的就必须把它转成对的;尤其清楚自己所扮演的角色,懂得把它演好,这就是一个修行者的“深度”。至于说一

  • 内观

    内观 顺治皇帝到寺庙住了一段时间,在他离开前,说了这样的一句话:出家乃大丈夫事,非将相所能为。 为什么会如此说呢? 将军、宰相虽然能拥有无数的手下,能统领百千万人,但他却不一定能统治自己。统治不了自己一味着,他可能唆使百千万人去完成自己的偏好,若偏好

上一页 1.. 4 5 6 7 下一页7转到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