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愿望 冬去春来,生命又迈向新的一年。回首过去一年来,世界局势不隐定,仇恨攻击,如美国攻打伊拉克,此类战乱频频;人心阴险凶恶,为了谋利赚钱,不择手段,制造假的奶粉、烟、酒、粉丝、酱油、燕巢等等;飓风袭台,日本、伊朗地震,云南、四川等地大水灾,使大自然
勿做遗憾的事 遗憾的事是恨错,难以补救,后悔不已也。如一句话令人难堪,既是说了出口就难以收回,伤害了他人的自尊和感情,纵使后悔,也只留下遗憾。男女欲色,年青人,一时放纵,往往令人遗憾终生。该珍惜的生命,没有珍惜,无常一至,才后悔莫及,也是一种遗憾。本是
佛教与孝道 「孝道」在我们中国固有文化中,是极为重视的一种德行,所谓:「百行孝为先。」 但现今社会,儿女长大后,有能力的都离家自创天地,弥漫着嫌弃父母老人之风气,甚至把上辈作为斗争的对象,这实是值得关注。常言道:「养儿防老,积谷防饥。」报答父母养育恩
喜舍 慈、悲、喜、舍是佛教大乘菩萨的精神,称为四无量心。慈是给人快乐;悲是拔人痛苦。在第26期法仪,己讲过慈悲二字,今期想与大家谈谈甚么是喜舍。喜是喜人行善、助人离苦;舍是能够放下、不执着、对人对事平等无碍,或布施的意思。喜舍是大悲心的扩延,如对失
敲钟与烧头炷香 寺院每日早晚都有敲钟,早上先敲钟后敲鼓,晚上先敲鼓才敲钟,有称为「晨钟暮鼓」。「钟」用于召集大众,晨钟声响,代表佛门一天的修行开始,卧者须起,大家用功办道,勤修戒定慧。钟声又代表警觉,提醒大家不要自私自利、只为自己欲望、贪婪无厌,要生
「般若」 「般若」两字是梵语,意译是智慧。六祖大师曾说;「般若无形相,智慧心即是」。智慧看不见,摸不到,郄能发挥妙用,明了诸法实相理体,并能产生一切法乐和种种功德,可称为妙智慧。菩萨所修的六度万行,不论前五度之持戒、布施、忍辱、精进、禅定,都离不开智
法事 一位导游刚从大陆名山寺院,带团返港,很有兴趣地问我,有关佛教「法事」问题。现借此因缘与大家分享法事。 (一)什么是法事? 法事又名佛事,是寺院重要行事之一,我们走进寺院客堂,见到挂着的木牌写上忏摩、布萨(诵戒)、说法、普佛、水陆、蒙山施食、供斋等
华藏世界不可说 回想在2006年的结夏,本苑分中港两地举行,大众师除了自己定课以外,共修都是敬诵《大方广佛华严经》,在内地州寺院,加者亦有在家信众,每天有逾百人参加华严经法会。有一点非常特别,三分之二来参加诵经的信众是不识字的,她们静静地坐在那里,听着
「平常心」是什么? 就是做人的一种修养。在物欲横流的现代生活中,人性充满贪瞋痴,性急浮躁,背信弃义,见利忘恩等有悖于平常心的举动,沉迷人性,平常心似乎离开人们越来越远了。只有大智慧的人才有此平常心,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有容乃大,无欲则刚。自古至今有
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 人生的需求可以分为物质与精神两个层面,二者必须兼顾调和,生命才会踏实。物质能让我们走上舒适的生活,但也有可能变为灾难,成为痛苦的根源。人为了衣食住行,一天到晚拼命工作,整日奔波劳碌,很多时做了物质的奴隶还不自觉。人类发展到廿一
生死转涅槃 有云:「既来谁不去,人理固有终。」所讲既有生、必有死,死亡谁也免不了。而一旦有小孩子出生,世人视之为喜事,大家都欢天喜地,要讲吉祥的话,选吉祥喜庆的日子,甚至小孩满月时,为之庆贺一番。实际上自从小孩出生就开始步向死亡,原来生死只是一个圈子
新年礼物:「发菩提心」 诸位善信、诸位护法信众、大家好!2008年即将降临,万象更新,送上一份新年礼物:「发菩提心」给各位,希望大家欢喜接受。 发菩提心,真的是殊胜吉祥,也是最好的祝福,最好的新年礼物。菩提是梵语,此译为道,或译为觉。发菩提心,就是发觉道、
《安士全书》是“善世第一奇书”,超古超今,诚为传家至宝。全书共分四部,包括戒杀之书《万善先资》;戒淫之书《欲海回狂》;《阴骘文广义》;《西归直指》。前三种书,虽教人修世善,而亦具了生死法。《西归直指》虽教人了生死,而又须力行世善。诚可谓现居士身
每个人晚上睡觉时,从他躺在床上到真正睡着,中间起码有5到10分钟的时间。而对普通人来说,这几分钟,基本是在妄想与昏沉当中度过。这样带着妄想睡觉就容易做梦,引起睡眠质量越来越差。而学佛的人,懂得珍惜时间,把握当下。
弟子众等,普为四恩三有,法界众生,求于诸佛,一乘无上菩提道故,专心持念阿弥陀佛万德洪名,期生净土。又以业重福轻,障深慧浅,染心易炽,净德难成。今于佛前,翘勤五体,披沥一心,投诚忏悔:
我住在乌敏岛时,有一只狗跑到我那里去;而在戒律中出家人是不准养狗的,所以我也只是把一些吃剩的食物丢给它吃。有一次,我有事情要处理,于是把门锁上后就离开。隔天,当我把门打开时,它很快的从里面冲出来。我忽然间想起自己把它锁在屋内,之后四处查看,却发
一个人对事情不论是好是坏、是对是错,嘴里不要乱说,肚子里明白就好。嘴巴叨叨不休,无事也会变成有事,最后总是会害到自己。那些没事叨叨的人切要注意,这样最会惹事。
佛教不是偶像崇拜者,如果要说佛教有崇拜的话,那么,他是崇拜智慧的宗教。在佛教初创期,佛教没有佛菩萨像,仅雕刻莲花、轮宝等作为佛法的象征。佛陀圆寂前曾经留言,我死之后要依法不依人,一切以佛法为最高。但是佛弟子们从内心尊重他的人格,
现在有的家庭不和,一天到晚总是吵架,就是因为过去生中造了太多恶口的业所招感的。对于恶语伤人这种恶业,有的人会拿直爽来做挡箭牌,还有的人会说自己刀子嘴豆腐心,说“我这个人就是心直口快,有什么就说什么”,这些其实都是借口。
吸烟,我们是不允许吸的,好像僧人戒律当中没有规定,但是有没有相应的呢,比如我们这种五辛,吃肉吃五辛,这些扰乱心性,断大悲种性,我们修学菩提道,这些都是根本。所以,菩萨戒里规定食肉、食五辛,都是不允许。辛辣的东西增长欲望,而且,吃了辛辣的东西,
世尊在《观经》第九观跟我们开示:无量寿佛有八万四千相,一一相中有八万四千好。讲“八万四千相好”,这是就大乘而言。讲“三十二大丈夫相,八十种随形好”,这是就小乘而言。事实上佛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佛为什么有如此的相好光明?这是“修因感果”,还是不离开“
这没有什么可疑惑的。睡和醒,这是我们妄念的产物,实际本质上都是一样的。白天的清醒仍然还是在梦中,所以白天和夜晚做梦,在本质上并没有区别。但往往睡眠的时候,我们的第六意识处在一种休息状态,然而我们深层意识、独头意识还在起作用。所以我们如果透过念
很多人都在说,今天是一个浮躁的时代。这种浮躁表现在哪里?不在别处,就在我们每个人身上,在我们当下的心理状态。
《楞严经》云:“若能转物,即同如来。”谓一切圣贤,能转万物,不被万物所转,随心自在,处处真如。我辈凡夫,因为妄想所障,所以被万物所转,好似墙头上的草,东风吹来向西倒,西风吹来向东倒,自己不能做得主。
夫诸法实相,本自如如,无无明,亦无非无明,无法性,亦无非法性,奚必待破而始见?乃众生拘于习气,妄自思议,而初研教理者,又非如是不足以开悟,故随宜而申其说。
如来出世,唯一大事因缘,要令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祖师西来,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佛祖之道,原无二致;度生方便,乃有多门。诸佛以随机施化,四悉利生,一代时教,无非应病与药,原无实法与人。祖师棒喝,亦是一期方便,为人抽钉拔锲,解粘去缚而已,皆破执之具也
学佛所应修学的法门,不出戒定慧三增上学;而比此三学更根本的要素,就是具足信心。因信心是从信解而成立的,不论在家或出家,若对佛法有真正的认识,便会产生恭敬诚挚的信心。由此信心,才可把佛法接受过来而依之修学。故佛法的基础在戒定慧三学,而比三学更要的条件,
孔子《论语》二十篇,第一句说:“子曰学而时习之。”子者,孔夫子;曰者,说也。孔子教人将学过的东西,时常温习,语默动静,念念不忘。若所学仿佛大意,功夫就不相应,不究竟了。
佛所说法,千经万论,总是要众生明自己的心。若人识得心,大地无寸土。众生无量劫来,被物所转,都是心外见法,不知自性。本来无一物,万法了不可得,妄执心外有法,成邪知邪见。
昔日赵州问南泉:“如何是道?”泉曰:“平常心是道。”州曰:“还可趣向也无?”泉曰:“拟向即乖!”州曰:“不拟争知是道?”泉曰:“道不属知,不属不知;知是妄觉,不知是无记。若真达不疑之道,犹如太虚,廓然荡豁,岂可强是非也那!”州于言下悟理。
众生之心,与佛无二。虽迷真逐妄,背觉合尘,起贪瞋痴,造杀盗淫,轮回六道,了无出期,而其寂照真常之本体,仍然如故,毫无损失。以故佛视一切众生皆是佛,悯其业障深重,不能直复本体,故以种种方便,令种善根,先以欲钩牵,后令入佛智。
西方路书中,权实顿渐辨疑之文,须先明权实顿渐四字,然后再论念佛参禅之为权为实为顿为渐,则可了无疑义矣。权者,如来俯顺众生之机,曲垂方便之谓也。实者,按佛自心所证之义而说之谓也。顿者,不假渐次,直捷疾速,一超直入之谓也。渐者,渐次进修,渐次证入,必假多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