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未婚男女如果淫欲心炽盛,应以何方便令其离欲? 了幻法师答:淫欲是与生俱来就有的,非一朝一夕就能净化断除,必须非常的用功,才能达非常的成果。 但凡夫在修行的历程,尚未证得果位,有时炽盛,是在所难免,因为众生所以为众生,就是以淫欲为生命的所依所归,情欲境
问:找三陪小姐是犯邪淫戒吗? 了幻法师答:是犯邪淫戒。 三陪小姐是中国大陆特有称呼,这里所指的三陪小姐是出卖肉体的妓女、应召女郎。 佛陀时代的印度,嫖妓是合法的。为了使嫖妓仅限于性交易的范围内,而不发生任何感情纠葛或矛盾。因此,居士的戒律里规定,嫖妓
问:佛教反对一夜情吗? 了幻法师答:当然反对。因为“一夜情”,会产生众多的后遗症: (1)、患病风险。“偶尔一次没关系”,这是“一夜情”男女普遍的心态,总觉得一次偷情不会出什么事。由于“一夜情”的发生,常常带有偶然性,因此这“一次”就很可能沾染性病甚至
问:在家人禁欲有无过患? 了幻法师答:有。因为佛教并不要求在家男女断除情欲,盲目禁欲,反而会带来诸多过患: (1)、对未婚者而言,禁欲的观念往往影响他们交友、择偶、婚配。不少学佛青年,在出家、结婚、独身的抉择上,举棋难定,不知不觉便成了大龄男女,往往错过
问:在家学佛与出家学佛有何差别? 了幻法师答:在家学佛与出家学佛的差别如下: 出家以出离心为本,割爱辞亲,一心慕道,有了淡泊的出世性格,再入世作利益众生的事业;在家以增上心(增益福慧二资粮)为本,从家庭爱染中,渐渐培养出离心。 出家修行重于福慧双修,且依闻
学佛为什么要皈依?皈依三宝的有什么好处? 了幻法师答:(1)、学佛如果不经过皈依佛、法、僧三宝的仪式,当然也可以学佛;但是未经皈依三宝仪式的人,在心理上,必定有所推托、踌躇、迟疑,遇到紧要关头,他们会说:我还不是佛教徒,我还不需要遵照佛教的戒律来做。比如
问:如何教育好子女? 了幻法师答:佛陀在《善生经》里,规定父母当以五事养育子女。 父母养育子女的五事是:一是教育好子女,不令作恶;二是教授子女正确的处世道理;三是关心爱护子女;四是为子女安排好婚姻生活;五是为子女提供正常的物质条件,满足他们的正常要求。
问:如何对待堕胎、流产? 了幻法师答答:堕胎、流产问题,是当今非常普遍的社会问题。在人工流合法化的国家内,堕胎基本上不犯法的。但站在佛教的立场,则任何生命(包括胎儿)的生存,都理所当然地应当被保护,胎儿不是母亲的财产,他是一个人,他有属于他单独的、个人
问:佛教对孝养好老人的看法如何? 了幻法师答:羊有跪乳之德,乌鸦有反哺之恩,孝顺父母、师长、长辈是天经地义的。 佛门对孝顺之道有四种层次的要求: (1)、物质上的孝养:生活起居,照顾周全;三餐饮食无欠缺,物质方面使父母无忧虑。但精神方面,为人子女,常不能让
问:佛教徒可以打麻将吗? 了幻法师答:佛教徒最好避免参加此类活动。纯粹的麻将,不涉及赌搏,当属一种娱乐活动。但在今天社会,麻将早已变为赌搏活动,故不应去参加。 麻将赌博的害处: (1)、赌博违反佛教五戒之一偷盗戒。赌博根本是劳神丧财与败家丧志的东西,故在
问:在家信众应该如何经营钱财? 了幻法师答:佛教有所谓的正命,就是合乎五戒的经济生活。在人世间,小至个人生活,大至国家的富强,社会的安定,都与经济的关系密不可分。 如何经营钱财?即:将本求利,获取报酬;勤劳节约,积集财利;一技之长,开拓事业;灵巧,增加财富。
问:家庭中的成员信仰不同,彼此应当如何相处? 了幻法师答:同一信仰的家庭最圆满幸福,但此事可遇而不可求;因为凡事皆有因缘果报,强求则往往会增添不必要的烦恼。 如果家庭中有不同信仰的成员,应该有尊重包容的精神,尊重别人的选择;更不可批评、非议他人的信仰
《安士全书》是“善世第一奇书”,超古超今,诚为传家至宝。全书共分四部,包括戒杀之书《万善先资》;戒淫之书《欲海回狂》;《阴骘文广义》;《西归直指》。前三种书,虽教人修世善,而亦具了生死法。《西归直指》虽教人了生死,而又须力行世善。诚可谓现居士身
每个人晚上睡觉时,从他躺在床上到真正睡着,中间起码有5到10分钟的时间。而对普通人来说,这几分钟,基本是在妄想与昏沉当中度过。这样带着妄想睡觉就容易做梦,引起睡眠质量越来越差。而学佛的人,懂得珍惜时间,把握当下。
弟子众等,普为四恩三有,法界众生,求于诸佛,一乘无上菩提道故,专心持念阿弥陀佛万德洪名,期生净土。又以业重福轻,障深慧浅,染心易炽,净德难成。今于佛前,翘勤五体,披沥一心,投诚忏悔:
我住在乌敏岛时,有一只狗跑到我那里去;而在戒律中出家人是不准养狗的,所以我也只是把一些吃剩的食物丢给它吃。有一次,我有事情要处理,于是把门锁上后就离开。隔天,当我把门打开时,它很快的从里面冲出来。我忽然间想起自己把它锁在屋内,之后四处查看,却发
一个人对事情不论是好是坏、是对是错,嘴里不要乱说,肚子里明白就好。嘴巴叨叨不休,无事也会变成有事,最后总是会害到自己。那些没事叨叨的人切要注意,这样最会惹事。
佛教不是偶像崇拜者,如果要说佛教有崇拜的话,那么,他是崇拜智慧的宗教。在佛教初创期,佛教没有佛菩萨像,仅雕刻莲花、轮宝等作为佛法的象征。佛陀圆寂前曾经留言,我死之后要依法不依人,一切以佛法为最高。但是佛弟子们从内心尊重他的人格,
现在有的家庭不和,一天到晚总是吵架,就是因为过去生中造了太多恶口的业所招感的。对于恶语伤人这种恶业,有的人会拿直爽来做挡箭牌,还有的人会说自己刀子嘴豆腐心,说“我这个人就是心直口快,有什么就说什么”,这些其实都是借口。
吸烟,我们是不允许吸的,好像僧人戒律当中没有规定,但是有没有相应的呢,比如我们这种五辛,吃肉吃五辛,这些扰乱心性,断大悲种性,我们修学菩提道,这些都是根本。所以,菩萨戒里规定食肉、食五辛,都是不允许。辛辣的东西增长欲望,而且,吃了辛辣的东西,
世尊在《观经》第九观跟我们开示:无量寿佛有八万四千相,一一相中有八万四千好。讲“八万四千相好”,这是就大乘而言。讲“三十二大丈夫相,八十种随形好”,这是就小乘而言。事实上佛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佛为什么有如此的相好光明?这是“修因感果”,还是不离开“
这没有什么可疑惑的。睡和醒,这是我们妄念的产物,实际本质上都是一样的。白天的清醒仍然还是在梦中,所以白天和夜晚做梦,在本质上并没有区别。但往往睡眠的时候,我们的第六意识处在一种休息状态,然而我们深层意识、独头意识还在起作用。所以我们如果透过念
很多人都在说,今天是一个浮躁的时代。这种浮躁表现在哪里?不在别处,就在我们每个人身上,在我们当下的心理状态。
《楞严经》云:“若能转物,即同如来。”谓一切圣贤,能转万物,不被万物所转,随心自在,处处真如。我辈凡夫,因为妄想所障,所以被万物所转,好似墙头上的草,东风吹来向西倒,西风吹来向东倒,自己不能做得主。
夫诸法实相,本自如如,无无明,亦无非无明,无法性,亦无非法性,奚必待破而始见?乃众生拘于习气,妄自思议,而初研教理者,又非如是不足以开悟,故随宜而申其说。
如来出世,唯一大事因缘,要令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祖师西来,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佛祖之道,原无二致;度生方便,乃有多门。诸佛以随机施化,四悉利生,一代时教,无非应病与药,原无实法与人。祖师棒喝,亦是一期方便,为人抽钉拔锲,解粘去缚而已,皆破执之具也
学佛所应修学的法门,不出戒定慧三增上学;而比此三学更根本的要素,就是具足信心。因信心是从信解而成立的,不论在家或出家,若对佛法有真正的认识,便会产生恭敬诚挚的信心。由此信心,才可把佛法接受过来而依之修学。故佛法的基础在戒定慧三学,而比三学更要的条件,
孔子《论语》二十篇,第一句说:“子曰学而时习之。”子者,孔夫子;曰者,说也。孔子教人将学过的东西,时常温习,语默动静,念念不忘。若所学仿佛大意,功夫就不相应,不究竟了。
佛所说法,千经万论,总是要众生明自己的心。若人识得心,大地无寸土。众生无量劫来,被物所转,都是心外见法,不知自性。本来无一物,万法了不可得,妄执心外有法,成邪知邪见。
昔日赵州问南泉:“如何是道?”泉曰:“平常心是道。”州曰:“还可趣向也无?”泉曰:“拟向即乖!”州曰:“不拟争知是道?”泉曰:“道不属知,不属不知;知是妄觉,不知是无记。若真达不疑之道,犹如太虚,廓然荡豁,岂可强是非也那!”州于言下悟理。
众生之心,与佛无二。虽迷真逐妄,背觉合尘,起贪瞋痴,造杀盗淫,轮回六道,了无出期,而其寂照真常之本体,仍然如故,毫无损失。以故佛视一切众生皆是佛,悯其业障深重,不能直复本体,故以种种方便,令种善根,先以欲钩牵,后令入佛智。
西方路书中,权实顿渐辨疑之文,须先明权实顿渐四字,然后再论念佛参禅之为权为实为顿为渐,则可了无疑义矣。权者,如来俯顺众生之机,曲垂方便之谓也。实者,按佛自心所证之义而说之谓也。顿者,不假渐次,直捷疾速,一超直入之谓也。渐者,渐次进修,渐次证入,必假多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