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奉,指祭祀神佛、祖先。泛指奉献。语出《汉书·王莽传中》:“秦为无道,厚赋税以自供奉,罢民力以极欲。”
供奉
(1) [offer sacrifice to;make offerings to]∶祭祀神佛、祖先。
(2) [actors and actresses gave commend performances in an imperial palace]∶唐代有高深修养的文人及艺术家,皆被皇帝罗致左右,以某种技艺侍奉帝王。
乐工罗程者,善弹琵琶,为第一,……宣宗初亦召供奉。—— 宋· 王谠《唐语林·雅量》
《汉书·王莽传中》:“秦为无道,厚赋税以自供奉,罢民力以极欲。” 晋 葛洪[2] 《抱朴子·诘鲍》:“夫谷帛积则民有饥寒之俭,百官备则坐靡供奉之费。宿衞有徒食之众,百姓养游手之人。”《南史·后妃传下·陈宣柳皇后》:“每尚方供奉物,其上者皆推於贵妃,而己御其次焉。” 明 刘基 《养志斋记》:“今世之养亲者,以饮食供奉为至足,而不知戚其戚,欣其欣;至于违其情而不顾,又乌知所谓养志之云乎?”
宋 曾慥 《高斋漫录》:“今人秘色磁器,世言钱氏有国日,越州烧进为供奉之物;不得臣庶用之,故云秘色。”
雨尘子 《近世欧人三大主义》:“庚子以后,年赋数千万於外人,吾之民任政府之供奉,不过问也。”
《南史·后妃传上·宋孝武昭路太后》:“初,明帝少失所生,为太后所摄养,抚爱甚笃。及即位,供奉礼仪,不异旧日。” 明 何良俊 《四友斋丛说·经》:“杨文定公之子上京师,沿途官司供奉甚至。”明 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二回 :“这边宫人道:‘吾等奉东宫令旨,要采花供奉正宫娘娘,谁敢拦阻/”《红楼梦》第一○三回:“倘荷不弃,京寓甚近,学生当得供奉,得以朝夕聆教。”
唐 封演 《封氏闻见记·贡举》:“李右相在庙堂,进士王如泚者,妻公女,以伎术供奉。” 元 白朴 《梧桐雨》第三折:“国忠谋反,贵妃不宜供奉,愿陛下割恩正法1 况周颐 《蕙风词话》续编卷二:“杨娃亦称杨妹子,宋宁宗恭圣皇后妹,以艺文供奉内廷。”
《坛经·行由品》:“拟请供奉卢珍画《楞伽经》变相及五祖血脉图,流传供养。” 唐 王建 《老人歌》:“如今供奉多新意,错唱当时一半声。”《红楼梦》第四二回:“贾母见他穿着六品服色,便知是御医了,含笑问:‘供奉好?’”鲁迅 《花边文学·略论梅兰芳及其他上》:“﹝梅兰芳﹞不是皇家的供奉。”
宋 袁褧 《枫窗小牍》卷上:“山之西北有老君洞,为供奉道像之所。”《西湖佳话·六朝才迹》:“百姓感他恩德,人人垂泪,甚至人家俱画像供奉。” 李健吾 《雨中登泰山》:“这里供奉着七尊塑像,正面当中是吕洞宾。”
柯岩 《奇异的书简·在澄蓝碧绿之间》:“即使在日本军国主义侵华时期……几位老人,也年年带着孩子悄悄前来,为聂耳碑洒扫祭奠,供奉鲜花。”
唐初设侍御史内供奉、殿中侍御史内供奉;唐玄宗时有翰林供奉,专备应制。宋时设东、西头供奉官,为武职阶官,内东、西头供奉官,为宦官阶官;均用表品级,无实际职掌。清代称南书房行走为内廷供奉。 唐 韩愈 “唐宋八大家”《董公行状》:“拜殿中侍御史内供奉。” 宋 苏轼“唐宋八大家”《再和曾子开从驾》诗之二:“供奉清班非老处,会稽何日乞方回?”《续资治通鉴·元明宗天历二年》:“大都立奎章阁学士院,秩正三品……又置承制、供奉各一员。”[1]
依止(佛教解释)依止 即依存而止住之意;或以某事物为所依而止住或执着。 又一般谓依赖于有力、有德者之处而不离,亦称为依止。法华经方便品(大九·八中):‘若有若无等,依止此诸见。’大乘庄严经论卷四述求
心性(佛教解释) 心性。谓性情;性格。中国古典哲学范畴,指“心”和“性”。 战国 时 孟子 有“尽心知性”之说。其后佛教各宗盛谈心性,禅宗认为心即是性,倡明心见性,顿悟成佛。 宋 儒亦喜谈心性,但各家
性空(佛教解释)性空 (术语)十八空之一。见空条。 谓众缘合成的一切事物,其性本空,没有真实的自体可得。 佛教语。十八空之一。谓一切事物的现象,都是因缘和合而生的,暂生还灭,没有实在的自体,故称。
所依(佛教解释) 所依,指作为教义信条等存立之典据而被依用的经论。谓为物之所依托者︰‘能依’之对称。基本解释 所依(梵a^s/raya,巴a^ssaya,藏rten-gnas、rten-gshi)(
十八层地狱,分别为「光就居、居虚倅略、桑居都、楼、房卒、草乌卑次、都卢难旦、不卢半呼、乌竟都、泥卢都、乌略、乌满、乌藉、乌呼、须健居、末都干直呼、区通途、陈莫」。十八层地狱又称十八地狱、十八重地狱、十八泥犁,阎王为地狱之首,属下的十八位判官分
共业(佛教解释) 佛教又把业分为共业和不共业,共业之中又包含不同的个业。共业和不共业,主要是根据它的结果来说明的。由共同感受到的生活环境,如大家都生活同一地区,一样的天时,一样的空气污染,当刮台风时,
佛教六相是指总相、别相、同相、异相、成相、坏相。凡是要明白任何一事理,必须要就各谛各句例的宗旨,得到六相融和不离的意味,方可以算是究竟。
六度波罗蜜: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止观)、智慧 一、布施——看见一切人生受苦,心生慈悲,以“人溺己溺,人饥己饥”精神,布施所能,使苦人得乐。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