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氏要览
《释氏要览》三卷,北宋释道诚集。道诚是宋咸平景德年间(998~1007)在汴京讲经论的赐紫沙门,和当时译场中执事僧清沼(笔受)、云胜(证义)相熟。自京师罢讲返乡(钱塘),先后居住龙华寺和月轮山寺,以十年时间披阅大藏,遇到出家人须知的事就抄录下来。天禧三年(1019)八月宋真宗大赦天下,普度僧尼道士女冠系帐童行,计度僧二十三万零一百二十七人,尼一万五千六百四十三人,道士七千零八十一人,女冠八十九人。他因此整理旧钞,分类并添了一些传记书疏材料,编成此书,供新度者阅读(见《要览》作者自序,又见宋志磬《佛祖统纪》卷四十四)。
释氏要览
本书为类书体。共二十七篇,六百七十九目,析为三卷。
卷上九篇:一、姓氏,二、称谓,三、居处,四、出家,五、师资,六、剃发,七、法衣,八、戒法,九、中食。
卷中九篇:一、礼数,二、道具,三、制听,四、畏慎,五、勤懈,六、三宝,七、恩孝,八、界趣,九、习学。
卷下九篇:一、说听,二、躁静,三、诤忍,四、入众,五、择友,六、住持,七、杂记,八、瞻病,九、送终。各篇子目多少不等。
作者选定这些篇目,是以《华严经》菩萨有十种知来作标准的。十知为:一、知诸安立,二、知诸语言,三、知诸谈议,四、知诸轨则,五、知诸称谓,六、知诸制令,七、知其假名,八、知其无尽,九、知其寂灭,十、知一切空。这些本来范围宽泛,也可涉及很深的义理;但本书的编撰,是预想到初入法门者特别是当时普度的一般僧尼,或有常识不够,特用此来供给补充,使他们免于徒具僧形的讥诮,所以只限于有关名物典章制度称谓以及其他生活细节等方面。
在宋初,象本书这类性质的著述,已有赞宁的《大宋僧史略》一种,但其书偏重事物兴废,仅列五十九条,范围比较狭隘。本书则可说是在它的基础上扩充起来的,对于新学更有切近实用的意义,因而保存了当时有关佛教制度风俗等很多资料。特别是作者在南北各地所观察到的一些不同习尚的记载,最为可贵。这如南方禅僧一切作务皆服络子,北僧多翻着袈裟(见《要览》上《法衣篇》)。南方僧以抽坐具为礼(见《要览》中《礼数篇》),浙右僧解安居日,以彩束草送给施主,谓之解夏草(见《要览》下《杂记篇》),北方皆不行。江浙浴佛以四月八日,淮北乃至两京用腊八日(见《要览》中《三宝篇》)。又法曲子南方禅人作渔父、拨掉子唱道之词,京师僧念梁州八相、太常引、三归依、柳含烟等,号为唐赞(见《要览》下《杂记篇》)等,都是其例。此外本书所钞佛典,有些不是大藏所收而为当时流行的,如《四分律行事钞增辉记》(唐末希觉撰),即属久佚之籍,所钞记文,吉光片羽,自是珍品。
本书撰成后,崔育林与随某替他作了序,天圣二年(1024)刊行,因未入藏,后即散佚。日本宽永十年(1633),重刻流通。今收入《大正大藏经》第五十四卷事汇部。
是书最早有宋刻十卷本﹐见于《郡斋读书志》﹐今不传﹐明宣德八年(一四三三)﹐有释宝成刻本﹐据宝成序云﹐《要览》旧板湮没﹐其自幼得此集﹐随身四十年﹐后率同志顾道珍缮写并捐资﹐洎信官姜晋成等命工刊板﹐印造流通﹐以传列祖心灯不绝。又嘉靖八年刻本﹐乃据宣德残本重刻﹐卷末刊有“重刊板在慧照寺印行”。今此本也罕见流传﹐《中国古籍善本书目》未著录。查诸各家书目﹐台湾“中央图书馆”仅有日本宽永十年(一六三三) 丰雪斋刻本﹐为三卷。日本内阁文库有明万历十一年(一五八三) 刻本﹐为二卷。缪荃孙《艺风藏书续记》卷二著录之本﹐为日本刻本﹐三卷。又杨守敬《日本访书记》卷十六、《留真谱》初编第十一册著录者亦为日本刻本﹐三卷﹐云“此本为日本翻雕﹐末有‘前川茂右卫门尉开板’字样﹐相其字体﹐当是三百年前之物”。至于日人森立之《经笈访古志》卷五则著录为日本活字印本。又此书曾收入日本《大正藏》第五十四册﹐均作三卷。
功德主仙林住山坛主愚极宣德郎守尚书屯田员外郎上轻车都尉崔(育林)撰
昔我佛。妙正三身。圆成四智。不泥洹而自证。运沤和以度人。敷显万法。指真实际。导诲群性。了根本空。设三昧之门。严具足之相。尽有为之执。归无生之忍。宗会觉海。实蕃净徒。迨乎寂灭示往。结集垂言。经论以祖述。教法以摽阐。其为大也。至极含受而不可限量。其为小也。细而不遗视之弗见。穷无央之劫不可坏。终内有之识不能称错综端绪。虽惟逮而莫周。恢博开解。非超越而不至。将不由径俦为所依。则今要览可由而致之也。靡涉西流知五竺之本末。不游法藏明万行之节制。动息随用而立轨。修习知趣而不迷。包括微着。诠乘谛以证之。昭灼品例。卷上下以匀之览之者。犹若太阳升而万境廓然矣。谓曰。真如非在句义。且夫一切之法。无碍相中。非学非知。应学应知。去圣弥远。毛角差别。虽学虽知然后不足罔有行(去声)向未臻而远离于学可也。因地果位。系之在功。今诚公大师。博富于有闻。法施而留志。承佛威力。载集斯要。曰智曰慧。孰谓不敏。时皇宋天禧四载李秋既望序而引之
《心经》,全称《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共一卷,260字,是大乘佛教第一经典和核心,为《金刚经》降伏其心篇,属于《大品般若经》中600余卷中的一节。
【僧伽吒】(法师开示读音为sēng qié chà)(术语)又作僧伽多。译曰集会。法门名。僧伽吒经一曰:“有法门名僧伽吒,若此法门在阎浮提,有人闻者悉能除灭五逆罪业。”
即《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又译《大方广十轮经》。本经与《地藏菩萨本愿功德经》相比,篇幅、内容更为浩大。
唯识三十颂唯识三十颂【唯识三十颂(Vij?āpti-mātratā-siddhi-trim?aka-kārikā-?āstra)】 印度佛教大乘瑜伽行派论书。中国佛教法相宗所本主要论书之一。
《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原文不分章分成上下两篇,后改分为81章,通行本为5162字,传说为老子所著,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无垢光尊者说:“仅仅听到此经的名字,也不会堕入恶趣。就像《涅盘经》、《三摩地王经》一样,这部经的功德非常大,犹如烈火,能烧尽我们无始以来的罪障;犹如清水,能洗净我们的业障垢染。
佛说疗痔病经,佛教经文,佛教徒认为最早由唐玄奘译自天竺佛经。佛教居士认为诵读此经文可以治疗痔疮等恶疾。 佛说疗痔病经-出处,如是我闻。
金光明最胜王经《金光明最胜王经》,又名《金光明经》,蒙古语称《阿拉坦格日勒》,系清代磁青纸黑色心内泥金写本。此经共十卷二十九章,计151叶。宽17 厘米,长63.7厘米,厚13.7厘米。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