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殷法师
  • 修证篇概论

    修证篇概论

  • 论师的轮回观

    读《大毗婆沙论》札记 论师的轮回观 释悟殷 壹、前言 佛陀所开示的缘起法:从「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缘无明行,乃至纯大苦聚集」,到「无明灭则行灭,乃至纯大苦聚灭」(大正2.85下),说明了有情生死流转乃至涅槃解脱的因果理则。这缘起的因果理则,虽有依持性与

  • 从律典探索佛教对动物的态度上

    从律典探索佛教对动物的态度(上) 释悟殷 壹、前言 动物,是旁生趣有情,佛教说那是恶趣众生,生活充满了苦痛与不自由。而在古代印度人的心目中,动物或鸟类,它们也能欢乐的歌颂生命,尽情挥洒生命的乐章,它们与人类的关系就像朋友般的亲切。如在世尊本生谈的故事

  • 论师的“时间”观

    读《大毗婆沙论》札记 论师的“时间”观(一) 释悟殷 壹、前言 部派佛教时代,论师们对“时间”的看法,意见分歧,然而大抵上不外乎认为:“时间”就是有为法的生灭变化;有的则看作是永恒常住的实体。由此,或说三世实有,或说过未无体、现在无为实有,或说过未无体

  • 从律典探索佛教对动物的态度中

    从律典探索佛教对动物的态度(中) 释悟殷 伍、三净肉与素食 畜生肉的来源,或活生生的割下畜生肉,或直接杀死畜生后取得,都会损害到畜生类生命,僧众理应不得吃肉。那么,何故世尊竟然允许弟子吃“三净肉”呢?如《十诵律》说: 我不听噉三种不净肉,若见、若闻、若

  • 论师的业力观(上)

    读《大毗婆沙论》札记 论师的业力观(上) 释悟殷 壹、前言 “业感轮回”的思想,是佛教重要的教义之一。然而业感轮回说,并非由佛教首创。印度早期,大约在《阿闼婆吠陀》时代,已稍微透露出赏善罚恶的讯息,再加上《梵书》时代“轮回说”创立,两者的结合,酝酿生息

  • 从律典探索佛教对动物的态度下

    从律典探索佛教对动物的态度(下) 释悟殷 柒、动物的德行 律典中与动物有关的制限,已如前说。以下,依据律典中传说的动物故事,分三项:策发修行、动物的智商与懿行、寺塔雕刻壁画与动物等,说明律师心目中的动物德行。首先,说明策发修行。 一、策发修行 世尊在制

  • 论师的业力观(中)

    读《大毗婆沙论》札记 论师的业力观(中) 释悟殷 肆、业力是色法和心法的困境 承续上一节所说:大众部主张“唯心心所,有异熟因及异熟果”,譬喻者认为:“离思无异熟因,离受无异熟果”(大正27.96上,263下),“身、语、意业,皆是一思”(587上),而有部论师却认为:异

  • 修证篇概论(上)

    修证篇概论(上) 释悟殷 部派佛教时代,学派的思想,是异义无边,要如何理解部派佛教,厘清彼此错综复杂的关系?笔者于〈部派思想概论〉,曾提及研读部派佛教的根本原则:以佛法“缘起”的本质与佛教的实践性为出发点,掌握学派思想分歧的重要问题,顺着这些思想发展的

  • 论师的业力观(下)

    读《大毗婆沙论》札记 论师的业力观(下) 释悟殷 陆、心力与身行 一、中有业可转与本有业可转 有关譬喻师主张“一切业皆可转故,乃至五无间业亦可令转”的思想,《大毗婆沙论》中,有三处说到: 问:中有可转不可转耶?譬喻者说:中有可转,以一切业皆可转故。彼说:所

  • 修证篇概论(下)

    修证篇概论(下) 释悟殷 参、圣果观与时间观,及大乘佛教之关系 依着佛陀的教法,佛弟子如法修行,断烦恼,契证解脱。由断三结——我见、戒禁

  • 论师的中有观(上)

    读《大毗婆沙论》札记 论师的中有观(上) 释悟殷 壹、前言 从有情死后,到转世投胎前的一刹那心,这段时间,一般称为“中有”身,或说是“中阴身”。换句话说,中有是死有和生有之间的桥梁。有情死后,由前生所作善恶业力的牵引,化生为中有身,再藉由中有去投生母腹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3转到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