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智化寺《不知名元官藏》简述 觉真 1986年夏,北京智化寺文物保管所的工作人员,从如来殿佛脏中,清理出三卷元代藏经。这一重要发现,对了解元代“大藏经”的刊刻情况,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尤其对于厘定《弘法藏》,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近日,笔者有机会得见
人,最不知道的是什么? 觉真 以研究人、研究人的本性、研究人的异化、研究人的存在而闻名于世的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 1889-1976)在经过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痛苦体验之后,他对于人可以出卖别人,人与人之间为什么会那样凶残、谋害与不公,总想找出其原因。他终
师父,我想对你说 香港佛教联合会觉真 近代佛教的改革家、近代佛教改革的开创者太虚大师(1889—1947)示寂六十周年,上海玉佛禅寺举办以“佛教与现代化”为主题的大型学术研讨会,出席盛会的有许多领导、教界领袖、学术界专家教授,还有海内外诸山长老、四众同人,
慈悲喜舍——贵于珍宝的品格 觉真 有一个云游四方的修行人,途中,捡到一颗珍奇的宝石,随手扔进他的背包中。一天,修行人遇到一个又饥又渴的旅行者。他打开他的背包,把食品分给那个饥饿的旅人。这人无意中看到那颗光芒四射的宝石,有些惊讶。修行人毫不犹豫地就
佛陀精神:毫不利己,专门利人 觉真 一个全国性的政府官员组成的代表团,来到着名古刹参观。我被指定去接待。走进大雄宝殿,忽然一位长者向我问道:「法师,能不能请你讲一讲,佛和菩萨区别在哪里?」 我说:「自利利他,是菩萨;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就是佛。」他先是睁
“迷信”这个词,是从佛教来的。 “迷信”这个词,是从佛教来的。因为佛教反对迷信,提倡正信。《大智度论》卷七十二云:“闻说而信者,此中不名为信。智慧知已,名为信。”听人说而信,不叫信。由智慧而生起的信,才是真正的信。“信”的本身,就是智慧。
弥勒文化及其实践意义(一) 在山水如画、钟灵毓秀的浙江奉化,举行了弥勒文化节和第一届弥勒文化学术研讨会。会议的上午,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江苏佛教协会会长茗山上人从理论上,归纳了弥勒思想的三个内容。下午,恩师茗公又指定我发言。我想,我作为恩师论述的
佛教之道 正信之道 佛教之道,这个论题太大了。三藏十二部经,佛陀的一切言教,都是佛教之道。要而言之,让我用一句话表达,我想,就是不迷信。不迷信,就是正信。 我们有很多人,口口声声讲反对迷信。听其言,再察其行,忽然发觉,他们倒真的是最迷信的。他盲目崇拜权
佛教伦理具有普世价值 中国是一个最讲伦理的国家。孔子孟子一辈子都在讲儒家伦理。三纲五常,人之五伦。君臣是国家伦理,父子、夫妇、兄弟,是家庭伦理,友朋,是社会伦理。这是一套梳理得很规范的社会秩序。时代变迁,〝忠孝仁爱〞早就不讲了,〝在家靠父母,出外靠
现实生活需要佛教伦理 人的伦理,是从人的尊严来的。让我先说一个小故事吧: 明朝有一位大思想家王阳明(1472-1529),他的思想核心是〝致良知〞。他认为人人皆有良知。有一天,他家里进来一个小偷。小偷被家人抓住了。请老爷发落。王阳明的处罚很特别,叫他当众脱
佛学是内学 学佛是内求 佛教本是佛陀的教化,是人类的生存智慧。佛法开启我们认识生命,了知生命,并且寻求生命的安顿与超越。它不是用占有、侵吞、夺
修行也叫修心 我们每天都讲“修行”。修什么?行什么?修就是转变观念、转变心态、转变自心,转向慈悲心、清净心、平等心,这就是修。 行就是实践,就是去做,当然也包括了不去做。即该做的要做;不该做的坚决不做。这就是行。行,还是来自于心。 所以,修行也叫修心
菩萨是“菩提萨埵”之略称。菩提萨埵,梵语bodhi-sattva,巴利语bodhi-satta。又作:菩提索多、冒地萨怛缚,或扶萨。意译作:道众生、觉有情、大觉有情、道心众生。意即求道求大觉之人、求道之大心人。菩提,觉、智、道之意;萨埵,众生、有情之意。与声闻、缘觉合称三乘。又为十界之一。即指以智上求无上菩提,以悲下化众生,修诸波罗密行,于未来成就佛果之修行者。亦即自利利他二行圆满、勇猛求菩提者。
圣一法师(1922-2010),字玄机,广东陈氏子,新会天湖均和里人,父讳炳容,母林氏月满。(壬戌年)1922年11月13日生于江门市李家庄,2010年8月3日凌晨02:46时在逾百位四众弟子念佛声中安祥舍报。享年89岁。圣老19岁出家,22岁受具足戒,戒腊67载。36岁在云居山接虚老法,为禅宗沩仰宗第九世。
《安士全书》是“善世第一奇书”,超古超今,诚为传家至宝。全书共分四部,包括戒杀之书《万善先资》;戒淫之书《欲海回狂》;《阴骘文广义》;《西归直指》。前三种书,虽教人修世善,而亦具了生死法。《西归直指》虽教人了生死,而又须力行世善。诚可谓现居士身
每个人晚上睡觉时,从他躺在床上到真正睡着,中间起码有5到10分钟的时间。而对普通人来说,这几分钟,基本是在妄想与昏沉当中度过。这样带着妄想睡觉就容易做梦,引起睡眠质量越来越差。而学佛的人,懂得珍惜时间,把握当下。
弟子众等,普为四恩三有,法界众生,求于诸佛,一乘无上菩提道故,专心持念阿弥陀佛万德洪名,期生净土。又以业重福轻,障深慧浅,染心易炽,净德难成。今于佛前,翘勤五体,披沥一心,投诚忏悔:
我住在乌敏岛时,有一只狗跑到我那里去;而在戒律中出家人是不准养狗的,所以我也只是把一些吃剩的食物丢给它吃。有一次,我有事情要处理,于是把门锁上后就离开。隔天,当我把门打开时,它很快的从里面冲出来。我忽然间想起自己把它锁在屋内,之后四处查看,却发
一个人对事情不论是好是坏、是对是错,嘴里不要乱说,肚子里明白就好。嘴巴叨叨不休,无事也会变成有事,最后总是会害到自己。那些没事叨叨的人切要注意,这样最会惹事。
佛教不是偶像崇拜者,如果要说佛教有崇拜的话,那么,他是崇拜智慧的宗教。在佛教初创期,佛教没有佛菩萨像,仅雕刻莲花、轮宝等作为佛法的象征。佛陀圆寂前曾经留言,我死之后要依法不依人,一切以佛法为最高。但是佛弟子们从内心尊重他的人格,
现在有的家庭不和,一天到晚总是吵架,就是因为过去生中造了太多恶口的业所招感的。对于恶语伤人这种恶业,有的人会拿直爽来做挡箭牌,还有的人会说自己刀子嘴豆腐心,说“我这个人就是心直口快,有什么就说什么”,这些其实都是借口。
吸烟,我们是不允许吸的,好像僧人戒律当中没有规定,但是有没有相应的呢,比如我们这种五辛,吃肉吃五辛,这些扰乱心性,断大悲种性,我们修学菩提道,这些都是根本。所以,菩萨戒里规定食肉、食五辛,都是不允许。辛辣的东西增长欲望,而且,吃了辛辣的东西,
世尊在《观经》第九观跟我们开示:无量寿佛有八万四千相,一一相中有八万四千好。讲“八万四千相好”,这是就大乘而言。讲“三十二大丈夫相,八十种随形好”,这是就小乘而言。事实上佛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佛为什么有如此的相好光明?这是“修因感果”,还是不离开“
这没有什么可疑惑的。睡和醒,这是我们妄念的产物,实际本质上都是一样的。白天的清醒仍然还是在梦中,所以白天和夜晚做梦,在本质上并没有区别。但往往睡眠的时候,我们的第六意识处在一种休息状态,然而我们深层意识、独头意识还在起作用。所以我们如果透过念
很多人都在说,今天是一个浮躁的时代。这种浮躁表现在哪里?不在别处,就在我们每个人身上,在我们当下的心理状态。
《楞严经》云:“若能转物,即同如来。”谓一切圣贤,能转万物,不被万物所转,随心自在,处处真如。我辈凡夫,因为妄想所障,所以被万物所转,好似墙头上的草,东风吹来向西倒,西风吹来向东倒,自己不能做得主。
夫诸法实相,本自如如,无无明,亦无非无明,无法性,亦无非法性,奚必待破而始见?乃众生拘于习气,妄自思议,而初研教理者,又非如是不足以开悟,故随宜而申其说。
如来出世,唯一大事因缘,要令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祖师西来,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佛祖之道,原无二致;度生方便,乃有多门。诸佛以随机施化,四悉利生,一代时教,无非应病与药,原无实法与人。祖师棒喝,亦是一期方便,为人抽钉拔锲,解粘去缚而已,皆破执之具也
学佛所应修学的法门,不出戒定慧三增上学;而比此三学更根本的要素,就是具足信心。因信心是从信解而成立的,不论在家或出家,若对佛法有真正的认识,便会产生恭敬诚挚的信心。由此信心,才可把佛法接受过来而依之修学。故佛法的基础在戒定慧三学,而比三学更要的条件,
孔子《论语》二十篇,第一句说:“子曰学而时习之。”子者,孔夫子;曰者,说也。孔子教人将学过的东西,时常温习,语默动静,念念不忘。若所学仿佛大意,功夫就不相应,不究竟了。
佛所说法,千经万论,总是要众生明自己的心。若人识得心,大地无寸土。众生无量劫来,被物所转,都是心外见法,不知自性。本来无一物,万法了不可得,妄执心外有法,成邪知邪见。
昔日赵州问南泉:“如何是道?”泉曰:“平常心是道。”州曰:“还可趣向也无?”泉曰:“拟向即乖!”州曰:“不拟争知是道?”泉曰:“道不属知,不属不知;知是妄觉,不知是无记。若真达不疑之道,犹如太虚,廓然荡豁,岂可强是非也那!”州于言下悟理。
众生之心,与佛无二。虽迷真逐妄,背觉合尘,起贪瞋痴,造杀盗淫,轮回六道,了无出期,而其寂照真常之本体,仍然如故,毫无损失。以故佛视一切众生皆是佛,悯其业障深重,不能直复本体,故以种种方便,令种善根,先以欲钩牵,后令入佛智。
西方路书中,权实顿渐辨疑之文,须先明权实顿渐四字,然后再论念佛参禅之为权为实为顿为渐,则可了无疑义矣。权者,如来俯顺众生之机,曲垂方便之谓也。实者,按佛自心所证之义而说之谓也。顿者,不假渐次,直捷疾速,一超直入之谓也。渐者,渐次进修,渐次证入,必假多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