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舫法师
  • 佛教对人生的看法

    佛教对人生的看法 ·期刊原文 法舫 现代佛教学术丛刊第62册 页43-54 大乘文化出版社出版 1980年十月初版 -------------------------------------------------------------------------------- 43页 一、佛家、佛教、佛学 「佛家」二字本是中国学者举来与儒家

  • 佛学:中国文化血液中最哲学的分子

    佛学:中国文化血液中最哲学的分子 法舫 佛学,大家都知道是深奥的,而且他有三藏法宝,茫茫如海,很难去了解。虽然,概括约有三种:(一)教人为善,此为初步佛学,以因果轮回为理论,以五戒十善法为规律,以改造现实人生为目的。(二)出世解脱,此为佛家一主要思想,以万事

  • 南传大藏经之总目录

    南传大藏经之总目录 法舫法师撰 律藏Vinaga.fitaka 教团之规律,比丘比丘尼,日常生活之规定等,关于教团的一切法规说明,可谓佛教之法典。 第一卷至第二卷 戒本篇经分别Sutna-vibhaiga 关于半月半月布萨会,朗诵之戒本。古代注释,二百二十七条,逐一注释,何时?何

  • 南传吉祥经

    南传吉祥经 《吉祥经》 自出巴利三藏中之小部阿含。[注一] 法舫法师 译 ‘民国丙戌十月,礼佛圣迹,阅一月而归,接星洲慈航兄函,谓中国佛学月刊将更名为人间佛教,嘱为文章,忆大醒兄主编海潮音时,曾辑人间佛教专号,自此以后,斯名颇为佛学界所称用之。本经所说,都

  • 佛学与中国文化

    佛学与中国文化 法舫法师 现代佛教学术丛刊第90册 页63-70 大乘文化出版社出版 1980年十月初版 -------------------------------------------------------------------------------- 63页 一﹑ 佛学的名义 佛陀之学名为佛学﹐犹如孔子之学名孔学。佛陀为梵音

  • 唯识史观及其哲学

    唯识史观及其哲学

  • 法舫法师行传

    唯识史观及其哲学 法舫法师行传 法师讳法舫,河北井陉农家子,生于清光绪三十年(公元一九0四年) 。幼以避旱灾至北京,就学于法源寺义学。感佛门慈济恩,遂于民国十年,依南岳是岸长老出家焉。翌年,佛学院初创于武昌。师闻风向往,乃结伴南参,亲炙于太虚大师者二年

  • 原序

    唯识史观及其哲学 原序 去年夏天,我从印度经南洋回到阔别了八年的祖国,本想在国内随缘做些佛教文化事业,可是到了十月间,内战由东北华北而漫延到长江流域。我因为不大习惯过战乱的生活,又不会应变,所以在本年二月间,就离开武昌佛学院和我心爱的世界佛学苑图书

  • 下篇 第一章

    唯识史观及其哲学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哲学的名义(哲学、吠陀、般若) 哲学一名词,中国古书无之,是日本维新之后,对于英文Philosophy一词的译语,中国延用之。但是中国古时,智人也称哲人。哲人之学,故名哲学。按Philoso-hhy一字,原为Phllias-tes-sophias译为爱智

  • 上篇 第一章

    唯识史观及其哲学 第一章今日研究佛学之现状 佛学在公元前五百年时产生于印度,到公元前一世纪末①约在秦汉间,才开始陆续传入中国,迄今已有二千年的悠久历史。在这期间,时有兴衰。总因中国民族文化的宽厚,能容纳外来文化,所以佛教能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并且

  • 上篇 第二章

    唯识史观及其哲学 第二章从现代思潮看唯识学 第一节时代思潮与佛学 为什么要从现代思潮看唯识学呢?因为佛教在世问是不能离开世间法的。佛教必须与世间发生关系,合乎世间的要求,才能立足世界上。譬如在世间建立寺庙,有人出家,有人弘法,这些都是与世间有关系的

  • 上篇 第三章

    唯识史观及其哲学 第三章从中国佛学史看唯识学 第一节中国佛学史的慨观 唯识学在中国大乘佛学方面,是一个很重要的宗派,最重学理的学派,与各宗学理都有关系。为此,我们必须从中国佛学的史实上,即发展的过程上略加以研究。 一、唐以前的佛史概观:佛教传入中国

上一页 1 2 下一页2转到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