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空? 须菩提在大觉者佛陀的教导下,明白宇宙人生的事物是因缘和合的,一切是因缘所成,一切也由因缘所灭。因缘,就是「空」的最好注解。 空,不是空了没有的空,不是空空洞洞的空。空,不离开因果事物而有空,空不是破坏因缘生法的,空是充满了革命性和积极性。 空,是大乘佛法的义理;空代表了大乘佛法的精神。不是佛陀的弟子,固然不能了解到空理,就是佛陀的一般弟子,也很少能懂得空的妙义。须菩提常常慨叹知道空的人太少了。 有一次,一个很有学问的外道婆罗门,在路上遇
第十节 须菩提尊者 (一)须菩提一名的由来 须菩提汉译善吉,其生之日,家室皆空,父母惊异,请问相师。相师占云,此是吉相,故名。又译善业,禀性慈善,不与物争,及其出家,见空得道。兼修慈心,得无
须菩提 须菩提汉译善吉,其生之日,家室皆空,父母惊异,请问相师。相师占云,此是吉相,故名。又译善业,禀性慈善,不与物争,及其出家,见空得道,兼修慈心,得无诤三昧,善护三业,故名。又
佛弟子里,须菩提是获得无诤三昧最优秀的人,名列前茅。无诤三昧的存在是,常要关怀芸芸众生,不让他们心生烦恼。也会多予同情。许多菩萨也会发下宏大誓愿,想要渡尽天下苍生,让他们都能到达幸福的彼岸。这种同情或怜悯是一视同仁,完全平等。须菩提平时喜好进行空三昧(浸在空的境界)。佛上忉利天(也叫做二十三天,在欲望世界的六天里,属于第二天,据悉在须弥山上),雨期结夏安居(室内修行)以后,才返回阎浮提来。这时候,须菩提待在石窟里,暗自寻思:“佛从忉利天下来,我应该去佛那里,还是不该去呢?”但是,他心里
编者按:空是佛教理论的核心之一,悟空是进入涅槃的重要法门。须菩提尊者在佛的十大弟子中被称为解空第一。 须菩提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旷劫来心得无碍,自忆受生如恒河沙。初在母胎,即知空寂
般若会上涕泪悲泣 须菩提在佛陀的僧团中,修道闻法,非常热心。尤其是四处十六会的般若法会,须菩提如不去其它的地方教化,从不缺席。 有一次,佛陀在祇园精舍预备讲说《金刚般若》的时候,千百位弟子从城中托钵乞食回来,都次第的围绕在佛陀四周,佛陀先是闭目静坐,没有人敢提出问题向佛陀发问。 这时,须菩提了解到佛陀的心意,便从大众中站立起来,披搭着露出右肩的袈裟,向佛陀顶礼后,恭敬的问道: 「佛陀!弟子们都知道佛陀是最善于爱护我们的,但是对于善男信女如何安住于菩
听故事长信心 佛陀虽然知道须菩提离开了人我的执着,但大慈大悲的佛陀,仍然苦口婆心引出自己修行的事迹,加强须菩提无相布施和无我度生的信心。佛陀像是回忆似的追述着往事道: 「须菩提!在我过去生中,有一次在深山里修行,有过这么一段经历: 「我正盘膝静坐在一棵大树的下面,闭目思维着宇宙的奥秘和人生的起源,四周和风习习,花卉吐放着幽香,忽然一阵银铃似的笑声响起,我睁眼一看,原来站在我面前的是一群打扮得花枝招展的姑娘。 「她们穿著宫妃的服饰,珠光宝气,使人一看
空生的吉兆 大圣佛陀对宇宙人生所发表的言说,其数之多,真是浩如烟海,无有边际。不容怀疑的,佛陀所有的教法中,皆是以大乘法为中心,在大乘法中又以般若为中心。什么是般若?最好的解释,就是觉知「空」的智能。 空,太玄妙了,太难懂了,说「有」不是,说「无」也不是。空,不是用言说,也不是用心思可以懂的道理。在佛陀座下,一千二百五十个大阿罗汉的弟子中,真正能懂得空的道理,真正能体证到空的妙义的,就是解空第一的须菩提尊者。 说起须菩提,我们从他初生的吉兆来看,就
般若会上畅论空理 须菩提深具般若的空慧,不但能看破世上的毁誉,解脱物质的束缚,更能以般若空慧和禅观解除身心上的痛苦。 有一次,佛陀在般若会上,对须菩提说道: 「须菩提!你很有辩才,能深体真空的道理。今天在场聚会的菩萨很多,你可以向他们解说般若波罗蜜多相应之法,满足他们的所学,以共勉精进吧
迎接佛陀第一人 须菩提尊者体证了空理,很会宣扬空理,他的一切行住坐卧,也最能表现空理。 有一次,佛陀忽然外出,不在僧团内,佛陀所有的四众弟子,到处寻找,都不知道佛陀的去处。后来天眼第一的阿那律,以天眼观察,知道佛陀到忉利天为圣母摩耶夫人说法,大概要三个月的时间才回来。阿那律把这个消息告诉大家,大家都非常的思念,每个弟子对佛陀都有一日不见如隔三秋之感。 三个月很快过去了,佛陀重临人间,当佛陀还没有到达僧团的时候,知道的弟子都争先恐后出去迎接,那时须菩
人中第一阿罗汉 须菩提的生活和心境,恬淡自在,时时都在空三昧解脱者的境界里。 在世上做人,即使是一位圣者,毁谤讥嘲仍然会加诸于他,不管是怎样的白璧无染,远离名闻利养,为众生做了很多事情,但世上的凡夫俗子,总爱造谣生事,说别人怎么不好。 须菩提修道、弘化,日日忙着普利群生的工作,但冷酷的人情,讥讽的言语,仍然不放过他。不过尊者对这些都看如平淡的风云,从来不因此而动心生气。 有一天,须菩提在弘化说法的途中,忽然听到有人批评他的言论,他们说:「须菩提有什
《金刚经》中,佛和须菩提对话中提到的《金刚经》就是其本身。我们通常不太习惯这种表述方式,但在佛经中类似的表述却经常使用,如《法华经》的经文中多次提到《法华经》。在计算机程序设计中,一个过程或函数在其定义或说明中又直接或间接调用自身的方法被称为“递归”。采用递归的手段通常可以把一个大型复杂的问题层层转化为一个与原问题相似
布施的小慈善家 须菩提幼年的时候,还没有皈依佛陀以前,对世间的看法以及待人处世,就已与众不同。 他生长在富有的家庭里,父母对他是万分的爱护,但他从小就不愿做金银财宝的奴隶。父母给他的金钱,也是随时来随时去的拿了救济穷困的人。在路上若遇到衣不蔽体的乞丐,甚至会把身上穿的外衣脱下来布施给人,自己只穿著短衣短裤跑回家。 他的父母不是吝惜金钱,但对爱子的作风,常常不能同意,有时就把他叫到身边,训诫道: 「空生!你这样的行为真不好,自己的钱,也不问什么理由,
乞富不乞贫 须菩提出家以后,过着三衣一钵的生活,每天上午到街坊上托钵乞食,下午就跟随佛陀听教参禅。 比丘们每日出外托钵乞食,总是遵照佛陀的法则,次第行乞,一个个,一排排,无论人家施舍与否,都必须经过。 可是须菩提过乞食的生活,总和大众不同,一离开精舍,他就与大众分道而行,总是一个人威仪齐整,行止安详的去找乞食的对象。 诸比丘起初对须菩提没有留心,但日子一久,发觉须菩提的行动有些奇怪。大家一注意,才知道是怎么一回事。 原来,须菩提乞食行化,总爱到富有人
归投佛陀的座下 有一次,佛陀在须菩提的故乡布教,乡人纷纷传说,说佛陀是一切智人,论到智能,世间上没有人能够和佛陀相比。 这样的议论早就传到须菩提的耳中,而且,他的父母跟随乡人,都皈依了佛陀。 须菩提家中,一向信仰传统的婆罗门教,现在父母为什么跟随乡人轻易的改宗呢?这时,轮到须菩提觉得他的父母奇怪了。 有一天,须菩提的父亲向他说道: 「空生!你常常自以为很有智能,已经了解到人生的真理,但你和佛陀相比就差得太多。佛陀不但有大智能,而且有大慈悲和大神通,自
天人奏乐问病 常常住在耆阇崛山的须菩提,有一次忽然四大不调,病魔缠绕着他,使他的身心感到非常疲劳不安。 一位圣者修行德行很高,也会患病?很多人对之感到不解。其实,业报所招感的人的色身,是有为法,既是有为法就免不了苦空无常的现象。须菩提是一位体证圣果的圣者,他的精神早已获得解脱,但有为的色身尚在,有为的色身是世间法,当然要受世间上生老病死的循环。 须菩提病得很重的时候,就把卧具展开来铺在地上,自己在上面结跏趺坐,端身正意的思维道:「身体的病苦是从哪里
岩中宴坐花雨缤纷 须菩提是离欲阿罗汉,与世无争,对世间没有什么希求。他有时候住在僧团中和大众共修共学,聆听佛陀宣说的真理;有时候,他在林中习定,修学更高的禅法。 负有盛名的耆阇崛山,山峰秀丽,茂林修竹,是一个风景宜人的地方。就是佛陀的圣驾,常常在这里也可见到。须菩提欢喜山居的生活,所以,灵鹫山上不时的可以见到尊者。 在晴天的时候,山旁、树下,都有他的足迹,有时坐禅思维,有时经行观想;在雨季到来的当儿,岩下、窟中,都是他的安身之处。 深山丛林,在须菩
须菩提的生活和心境,恬淡自在,时时都在空三昧解脱者的境界里。 在世上做人,即使是一位圣者,毁谤讥嘲仍然会加诸于他,不管是怎样的白璧无染,远离名闻利养,为众生做了很多事情,但世上的凡夫俗子,总
什么是空? 须菩提在大觉者佛陀的教导下,明白宇宙人生的事物是因缘和合的,一切是因缘所成,一切也由因缘所灭。因缘,就是「空」的最好注解。 空,不是空了没有的空,不是空空洞洞的空。空,不离开因果事物而有空,空不是破坏因缘生法的,空是充满了革命性和积极性。 空,是大乘佛法的义理;空代表了大乘佛法的精神。不是佛陀的弟子,固然不能了解到空理,就是佛陀的一般弟子,也很少能懂得空的妙义。须菩提常常慨叹知道空的人太少了。 有一次,一个很有学问的外道婆罗门,在路上遇
第十节 须菩提尊者 (一)须菩提一名的由来 须菩提汉译善吉,其生之日,家室皆空,父母惊异,请问相师。相师占云,此是吉相,故名。又译善业,禀性慈善,不与物争,及其出家,见空得道。兼修慈心,得无
须菩提 须菩提汉译善吉,其生之日,家室皆空,父母惊异,请问相师。相师占云,此是吉相,故名。又译善业,禀性慈善,不与物争,及其出家,见空得道,兼修慈心,得无诤三昧,善护三业,故名。又
佛弟子里,须菩提是获得无诤三昧最优秀的人,名列前茅。无诤三昧的存在是,常要关怀芸芸众生,不让他们心生烦恼。也会多予同情。许多菩萨也会发下宏大誓愿,想要渡尽天下苍生,让他们都能到达幸福的彼岸。这种同情或怜悯是一视同仁,完全平等。须菩提平时喜好进行空三昧(浸在空的境界)。佛上忉利天(也叫做二十三天,在欲望世界的六天里,属于第二天,据悉在须弥山上),雨期结夏安居(室内修行)以后,才返回阎浮提来。这时候,须菩提待在石窟里,暗自寻思:“佛从忉利天下来,我应该去佛那里,还是不该去呢?”但是,他心里
编者按:空是佛教理论的核心之一,悟空是进入涅槃的重要法门。须菩提尊者在佛的十大弟子中被称为解空第一。 须菩提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旷劫来心得无碍,自忆受生如恒河沙。初在母胎,即知空寂
般若会上涕泪悲泣 须菩提在佛陀的僧团中,修道闻法,非常热心。尤其是四处十六会的般若法会,须菩提如不去其它的地方教化,从不缺席。 有一次,佛陀在祇园精舍预备讲说《金刚般若》的时候,千百位弟子从城中托钵乞食回来,都次第的围绕在佛陀四周,佛陀先是闭目静坐,没有人敢提出问题向佛陀发问。 这时,须菩提了解到佛陀的心意,便从大众中站立起来,披搭着露出右肩的袈裟,向佛陀顶礼后,恭敬的问道: 「佛陀!弟子们都知道佛陀是最善于爱护我们的,但是对于善男信女如何安住于菩
听故事长信心 佛陀虽然知道须菩提离开了人我的执着,但大慈大悲的佛陀,仍然苦口婆心引出自己修行的事迹,加强须菩提无相布施和无我度生的信心。佛陀像是回忆似的追述着往事道: 「须菩提!在我过去生中,有一次在深山里修行,有过这么一段经历: 「我正盘膝静坐在一棵大树的下面,闭目思维着宇宙的奥秘和人生的起源,四周和风习习,花卉吐放着幽香,忽然一阵银铃似的笑声响起,我睁眼一看,原来站在我面前的是一群打扮得花枝招展的姑娘。 「她们穿著宫妃的服饰,珠光宝气,使人一看
空生的吉兆 大圣佛陀对宇宙人生所发表的言说,其数之多,真是浩如烟海,无有边际。不容怀疑的,佛陀所有的教法中,皆是以大乘法为中心,在大乘法中又以般若为中心。什么是般若?最好的解释,就是觉知「空」的智能。 空,太玄妙了,太难懂了,说「有」不是,说「无」也不是。空,不是用言说,也不是用心思可以懂的道理。在佛陀座下,一千二百五十个大阿罗汉的弟子中,真正能懂得空的道理,真正能体证到空的妙义的,就是解空第一的须菩提尊者。 说起须菩提,我们从他初生的吉兆来看,就
般若会上畅论空理 须菩提深具般若的空慧,不但能看破世上的毁誉,解脱物质的束缚,更能以般若空慧和禅观解除身心上的痛苦。 有一次,佛陀在般若会上,对须菩提说道: 「须菩提!你很有辩才,能深体真空的道理。今天在场聚会的菩萨很多,你可以向他们解说般若波罗蜜多相应之法,满足他们的所学,以共勉精进吧
迎接佛陀第一人 须菩提尊者体证了空理,很会宣扬空理,他的一切行住坐卧,也最能表现空理。 有一次,佛陀忽然外出,不在僧团内,佛陀所有的四众弟子,到处寻找,都不知道佛陀的去处。后来天眼第一的阿那律,以天眼观察,知道佛陀到忉利天为圣母摩耶夫人说法,大概要三个月的时间才回来。阿那律把这个消息告诉大家,大家都非常的思念,每个弟子对佛陀都有一日不见如隔三秋之感。 三个月很快过去了,佛陀重临人间,当佛陀还没有到达僧团的时候,知道的弟子都争先恐后出去迎接,那时须菩
人中第一阿罗汉 须菩提的生活和心境,恬淡自在,时时都在空三昧解脱者的境界里。 在世上做人,即使是一位圣者,毁谤讥嘲仍然会加诸于他,不管是怎样的白璧无染,远离名闻利养,为众生做了很多事情,但世上的凡夫俗子,总爱造谣生事,说别人怎么不好。 须菩提修道、弘化,日日忙着普利群生的工作,但冷酷的人情,讥讽的言语,仍然不放过他。不过尊者对这些都看如平淡的风云,从来不因此而动心生气。 有一天,须菩提在弘化说法的途中,忽然听到有人批评他的言论,他们说:「须菩提有什
《金刚经》中,佛和须菩提对话中提到的《金刚经》就是其本身。我们通常不太习惯这种表述方式,但在佛经中类似的表述却经常使用,如《法华经》的经文中多次提到《法华经》。在计算机程序设计中,一个过程或函数在其定义或说明中又直接或间接调用自身的方法被称为“递归”。采用递归的手段通常可以把一个大型复杂的问题层层转化为一个与原问题相似
布施的小慈善家 须菩提幼年的时候,还没有皈依佛陀以前,对世间的看法以及待人处世,就已与众不同。 他生长在富有的家庭里,父母对他是万分的爱护,但他从小就不愿做金银财宝的奴隶。父母给他的金钱,也是随时来随时去的拿了救济穷困的人。在路上若遇到衣不蔽体的乞丐,甚至会把身上穿的外衣脱下来布施给人,自己只穿著短衣短裤跑回家。 他的父母不是吝惜金钱,但对爱子的作风,常常不能同意,有时就把他叫到身边,训诫道: 「空生!你这样的行为真不好,自己的钱,也不问什么理由,
乞富不乞贫 须菩提出家以后,过着三衣一钵的生活,每天上午到街坊上托钵乞食,下午就跟随佛陀听教参禅。 比丘们每日出外托钵乞食,总是遵照佛陀的法则,次第行乞,一个个,一排排,无论人家施舍与否,都必须经过。 可是须菩提过乞食的生活,总和大众不同,一离开精舍,他就与大众分道而行,总是一个人威仪齐整,行止安详的去找乞食的对象。 诸比丘起初对须菩提没有留心,但日子一久,发觉须菩提的行动有些奇怪。大家一注意,才知道是怎么一回事。 原来,须菩提乞食行化,总爱到富有人
归投佛陀的座下 有一次,佛陀在须菩提的故乡布教,乡人纷纷传说,说佛陀是一切智人,论到智能,世间上没有人能够和佛陀相比。 这样的议论早就传到须菩提的耳中,而且,他的父母跟随乡人,都皈依了佛陀。 须菩提家中,一向信仰传统的婆罗门教,现在父母为什么跟随乡人轻易的改宗呢?这时,轮到须菩提觉得他的父母奇怪了。 有一天,须菩提的父亲向他说道: 「空生!你常常自以为很有智能,已经了解到人生的真理,但你和佛陀相比就差得太多。佛陀不但有大智能,而且有大慈悲和大神通,自
天人奏乐问病 常常住在耆阇崛山的须菩提,有一次忽然四大不调,病魔缠绕着他,使他的身心感到非常疲劳不安。 一位圣者修行德行很高,也会患病?很多人对之感到不解。其实,业报所招感的人的色身,是有为法,既是有为法就免不了苦空无常的现象。须菩提是一位体证圣果的圣者,他的精神早已获得解脱,但有为的色身尚在,有为的色身是世间法,当然要受世间上生老病死的循环。 须菩提病得很重的时候,就把卧具展开来铺在地上,自己在上面结跏趺坐,端身正意的思维道:「身体的病苦是从哪里
岩中宴坐花雨缤纷 须菩提是离欲阿罗汉,与世无争,对世间没有什么希求。他有时候住在僧团中和大众共修共学,聆听佛陀宣说的真理;有时候,他在林中习定,修学更高的禅法。 负有盛名的耆阇崛山,山峰秀丽,茂林修竹,是一个风景宜人的地方。就是佛陀的圣驾,常常在这里也可见到。须菩提欢喜山居的生活,所以,灵鹫山上不时的可以见到尊者。 在晴天的时候,山旁、树下,都有他的足迹,有时坐禅思维,有时经行观想;在雨季到来的当儿,岩下、窟中,都是他的安身之处。 深山丛林,在须菩
须菩提的生活和心境,恬淡自在,时时都在空三昧解脱者的境界里。 在世上做人,即使是一位圣者,毁谤讥嘲仍然会加诸于他,不管是怎样的白璧无染,远离名闻利养,为众生做了很多事情,但世上的凡夫俗子,总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