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观法师
  • 心念与业报

    心念与业报 厚观法师 一、前言 “心念与业报”之间的关系非常复杂,对于我们的未来具有重大的影响力,因此,值得我们好好探讨,并深入思考一个关键性的问题:影响业报轻重的因素有哪些? 举例而言,同样是“杀”,杀佛、杀阿罗汉、杀父母或杀畜生,由于杀的对象不同,

  • 自利 利他

    自利 利他 厚观法师 美佛慧讯第八十五期 《十住毘婆沙论》云:「共利为上人」;但《大智度论》云:「但利他为上人」。试比较二论之旨趣。 这问题满有意思的,《十住毘婆沙论》说:「共利为上人」,共利就是自利利他;但是《大智度论》里面提到:「但利他为上人」。那

  • 大智度论之禅波罗蜜

    暂无简介

  • 成佛之道 成佛之道

    成佛之道即修行,真正的修行,是要按照宇宙真相以及它所包涵的宇宙规律为标准,来修正自己不符合宇宙真相及规律的各种习气,使自己的世界观、宇宙观更贴近宇宙本性,最后达到与本性合一。

  • 空之探究

    暂无简介

  • 《大智度论》之禅波罗蜜(上)

    《大智度论》之禅波罗蜜(上) 释厚观 (2008年7月,美国佛法度假讲座之讲义) 一、禅定之异名1 (一)禅(梵:dhyāna,巴:jhāna),动词语根dhyai(思虑):汉译静虑2、思惟修、弃恶、功德丛林……。仅限于初禅至第四禅之根本禅。 (二)三昧(samādhi):汉译“三摩地”、“

  • 《大智度论》之禅波罗蜜(下)

    《大智度论》之禅波罗蜜(下) 六、修定与生天 (一)印顺导师《空之探究》p.32~p.33: 由于修习者的用心不同,而有得定,或依慧得解脱的差别。依佛法的因果法则,修得某种定,如不能依之发慧得解脱,那就命终以后,生在某种定境的天上。…… 如修无所有正观,心着而不得

  • 成佛之道 1

    《成佛之道》讲义 福严佛学院 授课老师:释厚观 (2004年9月) 《成佛之道》〈印顺导师自序〉 (福严佛学院,释厚观,2004.9.13) 一、〈自序p.1〉一般人因为有以下的两种观念,而不能完整的把握佛法。 (一)杂多:佛法方便有多门,初学者不能统摄条贯,每有不知如何是好

  • 成佛之道 2

    《成佛之道》〈第一章归敬三宝〉 (释厚观,2004.9.20) 一、 「归依」之意义 净影慧远着《大乘义章》卷10:「言三归者,归投、依伏故曰归依。归依之相,如子归父;依伏之义,如民依王。……依佛为师,故曰归佛。凭法为药,故称归法。依僧为友,故名归僧。问曰:何故偏归

  • 成佛之道 3

    《成佛之道》第二章〈闻法趣入〉 (释厚观,2004.10.4) 一、(p.37)听闻佛法从三处闻: (一)从佛闻法。 (二)从佛弟子闻法。 (三)从经典闻法。 ※ 参见《大智度论》卷18,大正25,196a14-15。 二、(p.37)多闻正法之利益: [由闻知诸法,由闻遮众恶,由闻断无义,由闻得

  • 成佛之道 4

      《成佛之道》第三章〈五乘共法〉  (释厚观,2004 11 1)  一、(p 63) 五乘:1 人乘、2 天乘、3 声闻乘、4 缘觉乘、5 菩萨乘(佛乘)。  五乘共法(下士道):发增上生心,修集生人生天的正常法门,作为出世

  • 成佛之道 5

      《成佛之道》第四章〈三乘共法〉  甲、发出离心修出世法的根性(p 133~p 142)  (释厚观,2005 2 28)  一、(p 133)「一切行无常,说诸受皆苦;缘此生厌离,向于解脱道。」  (一)出世间的三乘法(声闻乘

上一页 1 2 3 4 ..6 下一页6转到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